業務教案運用於自身課程的新發想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一、引子:從對談啟發到創作模式

最近聽了書店老闆與隊長的一場對談,讓我有了新的感觸。當他們談及「4×4×4 的 64 個象限」時,我才驚覺,自己長期以來的寫作,其實早已形成某些固定模式。這些模式不是壞事,它們反而是一種「慣性中的習慣」,讓我在創作時有了可依循的軌跡。但同時,它也可能限制了視野,使我總是習慣站在同一個角度出發。

我開始思考:如果將這樣的矩陣應用到不同場域,會出現什麼效果?在過去的「業務101 課程心得」文章裡,我曾經嘗試用自我學習的理性拆解、外部案例觸發的情緒反思,以及觀察他人在小組討論中的行為來形成文章的結構,最後再回到自我檢視與定位。這樣的路徑,恰好呼應了矩陣思維。

二、業務101心得與矩陣應用

以那篇「業務101課程心得」為例,我的書寫落點大概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1. 自我學習的理性拆解:透過推銷公式、舉手練習,我觀察自己在陌生領域的學習曲線。
  2. 外部案例觸發的情緒反思:Tony 老師提到 Apple 與小品牌的差異,讓我思考到品牌力與話語方式背後的文化底蘊。
  3. 觀察他人與跨產業比較:在分組發表中,看見不同產業的邏輯與盲點,也對照出自身專業的不足。
  4. 最後回到自我檢視與定位:課程結束時,反思自己在光譜中的角色與風險承擔。

如果把這樣的心得丟進 64 格矩陣,我大致落在「自己 × 外界 × 新奇 × 普通 × 自我內心 × 情緒投入」與「他人 × 外界 × 熟悉 × 普通 × 情緒抽離」這兩塊。也就是說,我傾向透過外部新鮮事刺激自我感受,或者透過觀察他人進行理性歸納。

raw-image

三、服飾史與田野調查的四象限應用

帶著這樣的思維,我開始嘗試把象限方法帶入教學,特別是服飾史與田野調查課程。過去我在設計課程時,頂多會規劃訪談流程、資料蒐集與文本分析,但並沒有進一步細分「第一人稱/第三人稱」「過去脈絡/未來走向」。

這學期我嘗試把田野調查分成四個象限:

  1. 引導目標:研究一開始設定的假設與期待。
  2. 實際情形:進入田野後真正觀察到的落差。
  3. 過去脈絡:服飾如何在歷史中逐步形成當下的風格。
  4. 未來走向:學生如何從調查經驗推測未來趨勢。

同樣地,在服飾史課程中,我也設計了「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的文本練習。學生要先用「我」的角度寫一段觀察,再轉換成「他」的角度來記錄。這個過程讓他們發現,第一人稱強調感受與臨場感,第三人稱則偏向敘事與分析。

四、學生使用四象限的狀態

當學生第一次嘗試這套方法時,他們很快發現這是一個快速整理的工具。透過象限,他們能迅速辨識自己文章的落點,不至於迷失在龐大的資料中。然而,也有問題浮現:學生普遍的閱讀量與創作量不足,導致他們難以跨越自身經驗,無法驗證或延伸。

我曾經試著引導他們用「魚骨驗證法」來補強,讓他們從原因與結果的角度去檢驗象限是否合理。比方說,如果一位學生在「自己 × 日常」象限中記錄了「穿搭心得」,那麼他也必須往外推演──這樣的心得在「外界 × 新奇」象限中可能對應到什麼流行趨勢?

五、AI與創作落差的討論

在課堂討論中,也浮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與部分商管老師對 AI 的期待差距很大。

有些老師認為 AI 已經可以透過簡單指令自動生成完整的插圖與設計;但實際上,即便使用 Canva,仍需要手動調整、篩選、重新編排。ChatGPT 雖能協助進行初步分類或框架撰寫,但具體內容仍要靠創作者的自我覺察與思考。

這其實點出了矩陣背後的重要性:AI 只能生成「普通 × 熟悉」的內容,而要進入「稀有 × 新奇」的象限,仍需人類的創造力與細膩觀察。

六、調查與觀察:學生的分布

為了更清楚理解學生的使用情況,我做了一次簡單調查。在一個 40 人的班級裡,約有 15 人的創作集中在「自己 × 外部事件」,例如參與系學會、校園活動或校內課程。相較之下,「社會事件 × 他人觀點」的比例極低,僅有 2 人。

其中一位學生提到自己有健身習慣,但在校園氛圍中,健身往往與「愛抽菸」畫上等號,產生某種誤解。另一位則分享了近期爆紅的 YouTube 節目〈中文怪物〉,這也是在課堂閒聊中浮現的觀點,顯示學生對外部流行議題的關注有時與教師的預期並不相同。

另外,在「他人 × 日常生活」的象限裡,居然沒有人舉手,顯示學生對「觀察他人日常」缺乏意識。反倒是在「自己 × 日常生活」象限裡,有 13 人習慣在社群發文,內容多與服裝、生活體驗相關。這也再次證明,他們更傾向自我表達,而非跨出自我觀察他人。

七、反思與未來方向

回過頭來看,我意識到矩陣的價值,不只是幫助我檢視自己文章的落點,也是一種「訓練觀察的工具」。它提醒我們:

  • 如果長期只停留在「自己 × 日常 × 熟悉」,文章會顯得單一。
  • 如果能逐步移動到「他人 × 外界 × 新奇 × 稀有」,就能開展更廣的視野。

對學生而言,矩陣是一種「可視化自我定位」的地圖。當他們看見自己大多停留在某些象限,便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嘗試突破。

對我自己而言,矩陣也讓我在教學與創作之間找到新的對話方式。它像是一個「第二書寫腦」,提醒我隨時檢查:這篇文章是否太過自我?是否缺少外界事件的連結?是否過度抽離?還是過度情緒化?

八、結語

從書店老闆與隊長的對談開始,到將 64 格矩陣帶入業務課程心得、服飾史課堂與田野調查,我逐漸感受到矩陣的力量。它不僅是一個結構工具,也是一種反思習慣,幫助我們在知識與生活之間找到交會點。

當學生開始在象限中找定位,他們其實也在練習:如何理解自己、如何觀察他人、如何連結外界、如何感受事件。這樣的練習,或許就是大學教育能給予的最深刻的禮物──不是答案,而是一種「持續檢視與突破」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33會員
238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9/22
這堂課程由 Tony 哥舉辦的公開班,很開心能參與第一期。不同於專業倫理課程,本次帶入了許多「業務的底層邏輯」,同時也設計了「頂層思維」。這次我擔任組長,Tony 哥設計的任務非常有趣,尤其是在講稿公式的練習上。一開始推銷自己時確實有些尷尬,但隨著舉手發言的次數增加,也逐漸習慣。這讓我意識到,不同領
Thumbnail
2025/09/22
這堂課程由 Tony 哥舉辦的公開班,很開心能參與第一期。不同於專業倫理課程,本次帶入了許多「業務的底層邏輯」,同時也設計了「頂層思維」。這次我擔任組長,Tony 哥設計的任務非常有趣,尤其是在講稿公式的練習上。一開始推銷自己時確實有些尷尬,但隨著舉手發言的次數增加,也逐漸習慣。這讓我意識到,不同領
Thumbnail
2025/09/14
早晨八點,商場裡的燈光尚未全亮,空間被臨時劃分為舞台與後台。學生們推著兩個衣架,上面掛滿不同品牌的服裝。男模、女模與兒童模特,都必須在短短兩小時內,依照時裝秀導演的規劃,完成四套服裝的換裝與走位。那一幕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精密排演的戰役,但其中難免出現意料之外的插曲。 插曲的時間暫停 最辛苦的莫
Thumbnail
2025/09/14
早晨八點,商場裡的燈光尚未全亮,空間被臨時劃分為舞台與後台。學生們推著兩個衣架,上面掛滿不同品牌的服裝。男模、女模與兒童模特,都必須在短短兩小時內,依照時裝秀導演的規劃,完成四套服裝的換裝與走位。那一幕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精密排演的戰役,但其中難免出現意料之外的插曲。 插曲的時間暫停 最辛苦的莫
Thumbnail
2025/09/14
那一天,我與日本老師一同接待來自九州的交流團。活動開始,我們先帶領師生參觀本校學生完成的作品,接著走進教室。桌上早已整齊擺放著一排排手工製作的編織框。 這些編織框並非工廠生產的塑膠製品,而是我們與日本藝術家共同開發的「盲人編織教材」。它們使用颱風過後回收的廢棄木材打磨而成,粗糙的木料經過修整、拋光
Thumbnail
2025/09/14
那一天,我與日本老師一同接待來自九州的交流團。活動開始,我們先帶領師生參觀本校學生完成的作品,接著走進教室。桌上早已整齊擺放著一排排手工製作的編織框。 這些編織框並非工廠生產的塑膠製品,而是我們與日本藝術家共同開發的「盲人編織教材」。它們使用颱風過後回收的廢棄木材打磨而成,粗糙的木料經過修整、拋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寫文章作為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方法。自己學習寫作的經驗,寫作對於表達觀點和了解社會的重要性。
Thumbnail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Thumbnail
雖然寫了好幾年的散文/小説/食評,但一直都是個人興趣爲主的。自從2024年開始,我堅定了作家的夢想,就一直再找辦法整理自己的知識庫。好讓自己的創作都能夠持續穩定的產出,這個是我平常的創作流程吧。 知識輸入(Input): 閱讀是累積自我的方式,一本書不會全然屬於此刻的自己,書裡提及論點、金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很喜歡某本書 找了作者訪談的影片來看 其中一次新書訪談 除了找作者來分享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本書的書寫主軸其實是習慣,內容在其他書中也都大略提過,所以今天這篇你可以當成是習慣的複習!用以檢視你自身的習慣與工作狀況。
Thumbnail
讀《卡片盒筆記》,如何 30 年寫 60 本書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讀《卡片盒筆記》,如何 30 年寫 60 本書的底層邏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三個內容創作的方向供讀者參考,包括以目前工作為發想點、對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內容創作、以及根據自身能力進行創作。提供了數個例子,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開始內容創作。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三個內容創作的方向供讀者參考,包括以目前工作為發想點、對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內容創作、以及根據自身能力進行創作。提供了數個例子,幫助讀者理解如何開始內容創作。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