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程由 Tony 哥舉辦的公開班,很開心能參與第一期。不同於專業倫理課程,本次帶入了許多「業務的底層邏輯」,同時也設計了「頂層思維」。這次我擔任組長,Tony 哥設計的任務非常有趣,尤其是在講稿公式的練習上。一開始推銷自己時確實有些尷尬,但隨著舉手發言的次數增加,也逐漸習慣。這讓我意識到,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表達習慣,而我在某些面向,例如「主題遴選」,仍然比較不擅長。
Tony 老師提醒我們,如果 Apple 手機能暢銷,很大原因在於品牌本身已夠強;但能將一般小品牌成功推銷出去,才是真正考驗業務功力。這讓我思考到,如何用讓人舒服的方式說話,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底蘊的展現。

課程也指出業務與統御領導,看似是不同的光譜,卻存在緊密的連動。營業額與公司內部組織的運作,在 Tony 老師的教案設計下,被放入實際案例來思考──如何開發業務內容、進行會計撰寫、制定定價策略,以及規劃結盟關係。這些都同時考驗主管的治理能力與業務的執行力。課堂上提到部門遭遇無預警裁撤的案例,更凸顯了「部門若無法創造營收,隨時都有被撤掉的風險」。這也讓我理解,統御與業務實際上具有強烈的互動性。
Tony 老師進一步點出,在一般教育體系下,少有機會去探討這兩者的關係。這提醒我,未來在設計教案時,應該納入「產業視角」,並且要思考如何處理「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產業。如果只是空談,聽起來會顯得「虛」,甚至讓人無法理解。這讓我聯想到「策展思維」:規劃一個產業時,必須清楚主打核心是什麼、哪些支出是必要的、哪些則能隨營業額成長而追加,甚至包括部門分紅設計,這些都考驗著組織與業務的能力。
透過各組上台分享,我也看見不同產業的觀點。例如,如何因應景氣循環、關稅影響,以及各產業在規劃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些交流讓我發現其他領域的厲害之處,也印證了 Tony 老師所說:「簡報只是輔助,重點在於如何將課程內容結合自身產業。」這樣的訓練同樣幫助我思考產學合作的規劃,以及在產學場域中,各利害關係人應如何分配資源。這些其實就是業務與統御的軟實力,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
最後,我覺得這堂課更像是一種「自我定位」的檢視。透過課堂任務與書寫反思,我能盤點自己在光譜中的優勢與不足,並進一步思考如何降低風險、面對副作用。這些過程不僅能幫助我在產業實務中累積素材,也能拓展跨領域的知能,甚至成為未來創作的重要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