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來聊聊一個很多人心中的疑問:「交友軟體到底還能不能用?」
如果你常逛脆、Dcard、PTT 這些網路論壇,肯定會看到大量批評交友軟體環境的文章,抱怨上面的人多不好聊、多難相處。新聞也時不時會報導一些透過交友軟體發生的負面事件,無論是詐騙還是暴力。這些確實都是事實,也讓人感到卻步。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陣亡者偏差」
但我們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給我一個很好的思考點:會在網路上大聲抱怨的,往往是那些遇到了極端負面經驗的人。而那些在交友軟體上,經歷了無數次正常、平順的約會(即便最後沒發展成關係),甚至是順利找到伴侶的廣大「沉默用戶」,他們很少會特地發文去宣揚交友軟體有多棒。這就形成了一種言論上的「陣亡者偏差」,讓負面聲量被不成比例地放大了。
事實是,交友軟體就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趨勢。在美國,已有近四成的異性戀情侶是透過網路認識的。它的本質就是一個中性的「管道」。關鍵不在於這個管道本身是好是壞,而在於我們該如何避開其中的危險,並用一個健康的心態去善用它。
調整心態:它只是一個「認識人」的普通管道
要避免在使用交友軟體時產生太多情緒困擾,最好的方法,就是調整心態。把它當成一個很普通的交友平台,我們的目的,有時候僅僅是跟一個新的朋友出來聊聊天,增廣見聞,互相交流一下生活瑣事,不見得每一次都要以「交往」為前提。
當我們抱持這樣的心態,得失心就不會那麼重。被已讀不回、約不出來,那就算了,我們就找下一個,或是回頭檢視一下自己的做法,看看如何能做得更好。
請記得,交友軟體只是一個「額外」的管道,它不需要、也不應該取代你現實生活中的交友圈,像是聯誼或朋友介紹。它只是一個很實在、很好用的「認識新朋友的工具」。
一個特別的優勢:為什麼「迴避型人格」很適合交友軟體?
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我甚至認為交友軟體對某一種特定族群特別友善。
我自己是一個迴避型人格(一種在人際關係中傾向保持距離、害怕過度親密的特質),而我發現在交友軟體上,迴避型人格反而很好發揮。主要原因有二:
- 壓力較小: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會被逼著要「秒讀秒回」。我們可以慢慢思考,決定自己想說什麼。當感覺能量低落、需要個人空間時,只要關掉軟體,就可以隔絕人際交流的困擾。
- 容易找到同類:我也發現在交友軟體上,其實有蠻多迴避型人格。而我認為,「迴避配迴避」是一個非常好的組合。因為雙方都懂得尊重彼此的界線,能保持一個舒服的距離,用自己的步調慢慢發展關係。光是彼此都懂「已讀不回」不代表討厭,只是需要個人空間,就減少了無數不必要的內耗。
所以,如果你也是迴避型人格,交友軟體會是一個很值得嘗試的管道。
【想學會如何善用交友軟體嗎?】
如果你已經決定要使用交友軟體,但對於聊天、約會還不太擅長,不知道如何開始,可以參考我的線上課程。
我的課程會幫助你從0到1,從不認識到認識,再到可以約會、發展關係。無論是在交友軟體,或其他任何管道上,幫助你找到理想的關係。
如果你對課程有興趣,歡迎參考資訊欄連結,跟我預約一對一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