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節剛過,我有吃到烤肉喔
可不可以不要投票?
全班討論同樂會要吃的點心,經過海選後,選出5樣做最終投票,沒想到會出現以下對話:
「可不可以棄票?」「我每個點心都很喜歡,所以我都不投票。」「我都不喜歡,不想投票。」「你不能逼我做決定,不然我會亂投。」「不管是什麼結果,我都能接受。」
按照他們的邏輯,只要能接受最終投票結果,是不是可以放棄投票?
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認為團隊應全員參加討論和決策,如果討論行程時聽到旅伴總是說「我都可以,你們決定就好。」,會覺得這個人不想一起解決問題,很消極吧!
想了解不投票的原因
所以我設計2個情境,詢問他們的想法:
- 老師請大家投票選想吃的點心,候選中沒有我想吃的點心,我可不可以不投票?
- 投票就是要投給喜歡的人事物,每一個選項我都不喜歡,為什麼我一定要投票?
延伸他們的想法,我們可以補充討論:
- 不投票的結果是什麼?(導向結果)
- 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投票,可以怎麼做?(提供解決方法)
因為有些事情的負面影響不會立即浮現,所以我讓他們想像尚未發生的情況,試著推演結果:「當班上的大部分同學放棄投票,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繼續用同樂會點心的例子,把後續發展分成3種影響層面。
好的影響:同學可以不用思考或討論,比較輕鬆;老師不會搜集到無效的投票
中性影響:最終還是會有結果,可以吃到點心
壞的影響:同學無法選喜歡的點心;老師覺得同學沒有參與意願;最終結果不能代表全班的意見
以上討論目的是引導他們思考,放棄表達意見後,未來可能會出現的隱形後果。

蔥不能多、培根切面朝內,輕輕捲,才能捲出好的蔥肉捲
投票的隱形好處是生活會更接近好的方向
以老師的立場來說,一旦知道這個班級的大部分同學不會表達意見,為了減少工作量,未來就會減少讓大家做決定的次數,例如要看什麼電影、要吃什麼點心。(失去決定權)
以里長、市長的立場來說,如果該區域的人民投票率過低,表示不關心政治的人過多,未來可能不會認真施政,例如馬路要蓋在哪裡、附近有沒有公園。(監督失敗)
結論是!
你有不表達意見的自由,但表達能讓生活更接近好的方向。越多人投票,選出的結果就會越接近大家都覺得好的方向。
放寬心交給同學自己做決定
討論後我們再次投票,這次仍然有少數人放棄投票,但整體的投票率已提升,我已經做完該做的引導,接下來就交給同學自己評量得失利弊,慢慢累積判斷的能力吧。
分享聲明
本文中的案例與對話內容皆經匿名或改寫處理,僅用於教育反思與教學交流。我尊重每位學生與家長的隱私與尊嚴,所有分享皆在符合法規與教育倫理的前提下進行。希望透過這些記錄,能與更多造訪部落格的朋友互相學習、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