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到華山,偶然看到一個免費的展覽。因為介紹的女生很親切可愛 XD,就決定進去了解一下。原來這是 TFT(Teach For Taiwan) 的展覽,他們致力於解決台灣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這個組織會把老師帶到偏鄉學校,協助教學並整合資源,讓資源不足的學校和學生,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與機會。

展覽內容不只是一堆文字,而是透過學生的親身故事、攝影作品與訪談,真實展現了 TFT 在教育上的影響力。我看得出來,這些孩子因為被看見、被幫助,而多了一份希望。我自己也蠻喜歡小孩的,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教學技巧,但總想著或許能把自己懂的數學、電腦知識分享給他們,讓孩子更早接觸不同的知識。
不過,走完展覽後,心中還是冒出了一些矛盾的想法。台灣的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其實很多偏遠學校學生數很少,依照效益來看,或許應該併校,讓孩子到資源更集中的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城市化的競爭中成長。否則,若為了少數學生而投入大量師資與教材,是否反而造成資源錯置?這是我對 TFT 模式的一點疑問。我的親友中很多人是老師,我很清楚老師工作並不輕鬆。現在學校講求愛的教育,家長的權力又無限放大,老師甚至可能因為管教被告。除了教學之外,他們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的多重壓力。這不是單純的學術交流,而是一個高壓卻容易被忽視的職業。
即便如此,我並不否定 TFT 的努力。至少從孩子的笑容中,我看見他們真心感到快樂、被重視。相比之下,我的求學過程多半是「打罵教育」與「成績至上」。由於我成績並不突出,個性也溫和,不叛逆、不搗蛋,所以很少受到老師的關注。反倒是那些常挑戰規矩的同學,反而和老師有更多互動。這種落差,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其實影響很大。
我長期在討論 AI 議題,而教育是其中受到巨大衝擊的產業之一。未來老師不只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更應該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培養思考能力。可惜在我的求學生涯中,幾乎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也因此,我始終對「當老師」這件事懷抱矛盾:好的老師能改變學生的一生,不好的老師卻可能誤人子弟。
因此,看見台灣有組織願意投入教育公平,我其實是羨慕的。當社會輿論充斥政治口水戰,還是有人默默付出,實實在在改善孩子的未來。少子化也許是個無解的結構性問題,但至少,讓出生的孩子能看見希望、有力量去追夢,這或許才是我們能做、也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