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校」看展心得:我對教育創新的5個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雜學校現場

雜學校現場


先小聊點觀展的感受!

沒想到這個創新教育的盛會,也走到十年了。其實我已經有幾年沒參與了,這次再步入展場,感覺沒有過往印象的「熱血、生氣勃勃」;相對地,換得比較多沉澱、思考、呼吸與深度對話的空間。

不曉得,是活動的調性改變了,還是我自己變了呢!?



我在展場待了大約三個小時,以下是我的五個觀察:


▋1.開闢「生涯發展」的多種取徑:


這次有許多關注「生涯發展」的團體參展,各個團隊看到的問題雷同,但選擇的解方、鎖定的客群不太一樣。

我大致歸納出以下三種路徑:


▍其一:因為無法掌握未來的環境、工作會演變成什麼樣貌,所以著重在「內求」,帶領人理解自己的價值觀、喜好、專長、屬性,再來應變與選擇。


▍其二:學生因為教育體制造成的「資訊不對稱」,而缺乏對科系或職業的認識,所以,要把這些真實資訊帶到學生的眼前。


▍其三:因為手機教養法、補習班文化,讓學生缺乏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所以,要透過辦理有趣的活動,把他們從真空環境中拉出來,走進世界。


在展場可以看到,這三種路線都有不只一個團隊在努力實現,我也相信,各個路徑都有它能發揮影響的對象族群。

(覺得小小可惜,沒有看到更意想不到的解法。)


▋2.在「孩子的書屋」看到老師散發感染人心的笑容:


看了這麼多團隊,回家後我發現,腦中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孩子的書屋」攤位,遇到滿臉笑容的老師。

有點哀桑的說,我有很多常見面的老師朋友,但那個笑容,卻是我好難得、好難得,才在老師身上看到的。

可以感覺到,他的工作,一定給了許多的自由感、希望感、價值感。

即使,當他很真誠地分享在東部工作會遇到的犧牲、取捨、失去;同個時間,他的眼裡仍堆滿了笑容。


▋3.親職教育之難:


我和夥伴都注意到,在場的一些團體,除了把教育的對象鎖定在「學生」,也在開發以「家長」為對象的課程。

不過,在展場遇到的自學團團長跟我們分享:

親職教育在小學階段相對容易,因為家長認知自己應該陪伴孩子的童年;但到了中學、青少年階段,這種陪伴關係很快會崩解,不論對學生或對家長,都不太想配合。

在他的經驗,想推展親職教育,或設計課程強化學生與家庭的互動,都是讓老師非常耗能的工作。

原來這樣的課題,不只是在公立學校,在實驗教育機構,也會面臨如此的親師生關係困境。


▋4.感受到「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的影響力:


我在幾個攤位上,都問了同個問題:

你們團隊是如何發展成現在的規模?

而讓我很意外的是,他們都提起了相同的合作夥伴--TFT。


我過往雖然知道,TFT是相當有規模、也握有許多資源的教育組織,但在這次的會場上才感受到,儘管他們沒有來參展,影響力卻悄然呈現--

默默牽起創新教育圈的合作關係,幫助這些組織茁壯。


這個觀察,擴展了我對於一個教育組織可能發揮影響力的想像。


▋5.免費釋出開發內容的「逆向操作」:


在展場上,許多內容都是「聽個熱鬧」,實際詳情作為各家的智慧財產,不會分享得太清楚。

不過,有幾個攤位反而逆向操作,免費公開他們的教材供參閱,還直接提供手冊電子檔QRCODE,不怕你看。


我一開始在想:怎麼這麼佛心,直接公開教材?

看了看內容後,又感覺到:

教育的重點,還是在轉譯、傳授知識的「人」。
空有教材,要直接複製出課程,仍有很高的門檻。

這些團隊反而能透過這樣的免費共享,增加知名度與可信度,坐等真正有需求的人找上門。


——


這次參加「雜學校」十周年活動,收穫許多驚喜和啟發!

雖然有些可惜,在參展組成中,少有深入處理複雜結構問題、教育議題的單位,而來賣產品、教育擦邊球的公司比例多了一點點;但是,仍看到了許多洋溢熱情、致力實現理想的組織,讓人看到台灣教育的多樣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逗點的沙龍
64會員
69內容數
想記錄:替平凡劃上「逗點」,追尋心之所嚮;為繁忙打個「逗點」,上路去旅行。 我發現文字的力量驚人,文字可以敦促人思考、文字可以觸發新的想法、文字可以引導思考的深度,更迷人的是,還可以擴展思考的影響力--這是我開始寫、持續寫的原因。
逗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21
這篇週記分享了身為生涯諮詢師和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經歷與洞察。在面對困難與失敗的過程中,作者尋找自我彈性與成長的機會。文章探索了各種人生角色中所面對的挑戰與反思,並著重於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與夥伴共同成長,提升自我的意識與能力,讓每一次的挫折成為未來的養分。
Thumbnail
2024/10/21
這篇週記分享了身為生涯諮詢師和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經歷與洞察。在面對困難與失敗的過程中,作者尋找自我彈性與成長的機會。文章探索了各種人生角色中所面對的挑戰與反思,並著重於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與夥伴共同成長,提升自我的意識與能力,讓每一次的挫折成為未來的養分。
Thumbnail
2024/10/12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生涯諮詢師和組織創辦人的一週心路歷程,探討秋季中懷著懶散與反思交織的心理狀態。透過直面衝突與溝通,文章強調了選擇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重新定義自我期待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0/12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生涯諮詢師和組織創辦人的一週心路歷程,探討秋季中懷著懶散與反思交織的心理狀態。透過直面衝突與溝通,文章強調了選擇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重新定義自我期待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2024/10/07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一週的收穫與反思,作為生涯諮詢師與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角色,作者分享了在工作中的具體成果,還有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思考。
Thumbnail
2024/10/07
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一週的收穫與反思,作為生涯諮詢師與教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的角色,作者分享了在工作中的具體成果,還有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台北移工學校】支持在地移工學習,提供彈性多元的學習方式,結合實體及線上課程,為移工與聘僱移工家庭打造一個全面的學習系統。這不僅豐富了學習環境,也提升了移工在台灣的適應能力,促進勞雇雙方和諧相處。
Thumbnail
👩‍🏫【台北移工學校】支持在地移工學習,提供彈性多元的學習方式,結合實體及線上課程,為移工與聘僱移工家庭打造一個全面的學習系統。這不僅豐富了學習環境,也提升了移工在台灣的適應能力,促進勞雇雙方和諧相處。
Thumbnail
.認識復臨國際學校生活與課程 .三大優勢—國際化教育環境 .三大優勢—自我成長與管理 .三大優勢—品格培養與能力 .了解更多,成為國際化英才!
Thumbnail
.認識復臨國際學校生活與課程 .三大優勢—國際化教育環境 .三大優勢—自我成長與管理 .三大優勢—品格培養與能力 .了解更多,成為國際化英才!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Thumbnail
新竹縣史館校外教學體驗,學生分組學習時,小組員們分工合作記錄說明牌上的關鍵字,再集合分享討論。一般來說很難想像國小4到6年級的學生可以這麼有組織及目標的認真參訪縣史館,但今天早上,我完全相信他們做得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