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劇本的外在場景:昏暗的樓梯間
- 中觀視角:樓梯間的「黑暗」並無自性。自性-佛學常見詞彙
它不是本然固定的「恐怖之物」,只是因緣(時間傍晚、燈光不足、學生的心理投射)和合下的顯現。 - 分析:黑暗在這裡,不是客觀獨立的存在,而是「緣起幻現」。
② 學生的恐懼:心識賦予意義
- 中觀視角:恐懼不是「黑暗」本身,而是「心」在黑暗上安立的概念。
- 分析:這對應龍樹菩薩的「若離於心,無所可得」。沒有學生的心,黑暗只是光的不足,沒有任何威脅。
③ 果師的引導:轉換認知
- 中觀視角:果師沒有否定黑暗的存在(不是說「沒事,哪有黑暗?」),也沒有實有化黑暗(不是說「黑暗就是危險」)。
- 分析:這正是「中道」——不斷、不常、不斷滅、不實有。他讓學生看見黑暗只是「待我安立」才顯得可怕或浪漫。
④ 學生的領悟:黑暗因「我」而有意義
- 中觀視角:這一幕揭示「依名假立」。黑暗的「恐怖」或「浪漫」皆非黑暗自性,而是依心而安立。
- 分析:這就是「空而假有」。空性不是否定,而是顯示:事物沒有固定的自性,但在緣起中仍能被假立、被詮釋。
⑤ 劇本結尾:從恐懼到浪漫的轉換
- 中觀視角:同一個黑暗,因心念轉動,意義全然不同。
- 分析:這印證了龍樹「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不是消極,而是給予無限詮釋的可能。
結構總結(對應中觀三重觀照):
- 緣起:黑暗因時間、空間、心境而生。
- 空性:黑暗無自性,沒有固定的恐怖或安全屬性。
- 假名有:在學生心中,它可以是假立為「恐怖」,也可以是假立為「浪漫」。
所以,這個劇本的中觀意涵是:
黑暗既不實有,也非全無;它因人而生意義。當心轉時,境界轉。
-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