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股名為「Vibe Coding」的風潮正席捲科技圈。透過生成式 AI(GAI)工具,開發者甚至非開發者,僅需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憑感覺」就能快速生成應用程式的程式碼。這股浪潮不僅催生了許多新工具,更讓許多非開發背景的 KOL 透過教學 Vibe Coding 一夜爆紅,彷彿人人都能成為開發者的時代已然來臨。
然而,當狂歡的音樂漸歇,現實的警鐘卻悄然響起。
當「Vibe」失控:一個金鑰引發的災難
就在這兩天,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為這股熱潮澆了一盆冷水。一位知名的 KOL 發布了一款利用 AI 服務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在 App 中輸入自己的 API 金鑰來使用。然而,由於開發者在發布前沒有審慎檢查金鑰管理機制,導致 App 存在致命缺陷——無論使用者是否輸入自己的金鑰,應用程式最終都使用了開發者自己的金鑰。
結果可想而知,隨著 App 的使用量暴增,所有費用都算在了這位開發者頭上,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損失。這個事件血淋淋地揭示了 Vibe Coding 的隱憂:如果開發者僅僅滿足於「功能跑得動」,而忽略了安全性、穩定性與資源管理這些軟體工程的核心環節,那麼創造出來的可能不是產品,而是一個定時炸彈。
開發者的黃昏?還是新物種的黎明?
這類事件與 AI 工具的普及,也引發了業界巨大的焦慮。許多人開始擔心,程式開發相關的職缺是否會大幅減少?過去被視為高薪保證的電腦科學學位,如今似乎成了明日黃黃花。
筆者自身作為一名開發者,在使用這些 Vibe Coding 工具時有著深刻的體會。如果整個開發過程太過於「Vibe」,完全憑藉與 AI 的對話來修修補補,而沒有遵循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的紀律,以及優良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也就是給予 AI 精準且全面的背景資訊——那麼開發出來的系統很容易在不斷修改中走向失控。
最終,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團連自己都看不懂、無法維護的程式碼。AI 成了加速製造技術債的工具,而不是提升效率的夥伴。
有趣的是,LinkedIn 上已經悄然出現了一個新的職缺:「Vibe Coding 清理師」(Vibe Coding Cleaner)。這或許是個玩笑,卻也精準地反映了一個潛在的未來:當越來越多的公司採用這種過於隨興的方式開發產品後,勢必會留下一堆難以收拾的爛攤子,最終還是需要專業人士來進行「災後重建」。
從工業革命的悖論,看軟體開發的未來
這一切,不禁讓人想起工業化時代著名的「傑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19世紀時,蒸汽機的改良大幅提升了燃煤效率,照理來說,煤炭的使用量應該會減少。然而,結果恰恰相反。因為效率提升,使得蒸汽動力變得更便宜、應用更廣泛,刺激了整個工業的飛速發展,最終導致煤炭的總需求量反而大幅增加。
我相信,程式開發的需求也將遵循類似的模式。AI 工具讓基礎程式的開發效率提升,短期內或許會衝擊到部分初階的程式設計工作。但長期來看,這份效率會催生出更龐大、更複雜的系統需求。
就如同傑文斯悖論的後續——雖然煤炭需求總量大增,但新型的蒸汽機也需要更精煉、更高品質的煤炭。未來,市場對於能夠通盤理解系統、掌握複雜架構的軟體架構師(Architect)和系統設計師的需求,只會不減反增。企業需要的不再是僅會寫程式碼的「碼農」,而是能夠駕馭 AI、規劃藍圖、清理複雜性的「精煉煤炭」。
總結來說,Vibe Coding 是一個強大的工具,但它不是魔法。它降低了實現創意的門檻,卻也提高了對開發者工程素養與宏觀視野的要求。開發者的金飯碗並未被打破,只是對「含金量」有了新的定義。在這場由 AI 引領的變革中,恐慌無濟於事,唯有擁抱變化,並回歸軟體工程的本質,才能在下一波浪潮中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