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Meta的辦公室裡,有一張著名的海報:一匹搖搖馬,上面寫著 「Do not mistake motion for progress.(不要把動作誤認為進步)」。這句話在AI工具普及的今天,格外具有警示意義。
最近一份AI研究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現象:
- 使用AI工具的團隊,感覺自己效率提升了20%,但實際上卻 下降了19%。
- 他們花更多時間在撰寫提示(prompt)、等待回覆、以及審查AI輸出。
- 最終,只有不到44%的AI建議能被直接採用。
換句話說,團隊沉浸在「自己更快」的錯覺裡,但業務指標卻在倒退。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明確的衡量,這些團隊甚至會加倍投入,因為他們「感覺」很有效率,經理人也看到更多輸出,卻沒有人注意到真正的商業成果並未改善。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成為AI時代的「假性效率犧牲品」呢?
1. 聚焦唯一的核心指標
每個團隊、每一季,只設定一個主要指標,這不只是管理口號,而是能讓所有人保持一致方向的「北極星指標」。
- 不要十個KPI,不要平衡計分卡,因為那會分散注意力。選一個能真正推動業務的數字,並讓每位成員都能理解這個數字的意義:
- 用戶啟用率(Activation Rate):代表新使用者是否能快速上手並體驗到價值。
- 留存率(Retention):說明產品或服務是否真的讓人持續使用。
- 毛利率(Gross Margin):衡量整體商業模式是否可持續。
舉例來說,寶潔(P&G,市值4000億美元的巨頭,旗下有Tide、Gillette等百餘品牌)就將每個計畫對準一個核心指標:
- 新的銷售流程?就看轉換率。沒有轉換率提升,再多流程優化也只是動作。
- 行銷活動?就看歸因收入。如果廣告點閱率很高,但收入沒有增加,那麼這就是典型的「搖搖馬式進步」。
這種專注能避免「看起來很努力但沒有結果」的陷阱。因為組織的能量是有限的,若同時追逐多個指標,很容易導致分工混亂、責任模糊。唯有鎖定唯一的數字,才能明確知道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成果是否對準真正的商業價值。
啟示:功能是動作,指標改善才是進步。只有當數字往上走,才代表公司真正往前。
2. 為AI工具設定「時間盒試驗」
每一個AI工具導入前,都要先定義「成功標準」,否則就像在黑暗中狂奔,不知道自己是否跑錯方向。
- 在建置前,先寫下目標,例如:是否能減少客服回覆時間20%、是否能縮短文件生成流程30%。
- 在部署前,先規劃怎麼量測,必須要有可比較的基準數據。
UPS的路線優化系統就是如此:
- 他們衡量「每條路線的里程數」,這是一個清楚且可量化的指標。
- 逐個站點試行,僅在平均路程縮短6–8英里後才全面推廣。這種謹慎讓改進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單純依靠感覺。
- 如今,每年因此節省 1億英里,轉化為驚人的成本下降與效率提升。
結論:AI試驗必須有對照組,並以數據驗證,而不是依感覺推廣。沒有數據佐證的AI導入,就像豪賭,結果往往南轅北轍。
3. 限制「進行中的工作量」
AI讓「開始新東西」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 自動生成提案
- 一次起草十個電子郵件活動
- 一口氣做十五種報表版本
結果呢?到處都是半成品,卻沒有一個能真正落地。豐田早就發現這個問題,提出了「限制進行中工作量」的原則:
- 每個團隊同時進行的計畫有限制,這不只是管理工具,而是一種文化,提醒大家「完成比開始更重要」。
- 只有完成或終止舊任務後,才能開新任務,這能避免任務堆積成為「未完成的山」。
因為 十個半成品,不如一個真正交付的成果。AI放大了這個現象,我們必須用限制來反制,否則組織會陷入永遠的「進行中」卻永不交付。
AI加速的「動作假象」
2025年,AI會讓「動作」變得比以往更多、更快:
- 生成文件
- 輸出設計
- 做出原型
但要記住:真正成功的企業,往往讓「出手更困難」。
- 他們增加阻力,因為每一道關卡都能過濾掉不成熟的點子。
- 他們要求證據,不接受空口承諾或「感覺有效」的理由。
- 他們寧可喊停,也不急著上線,因為不成熟的推廣比不上穩健的成果。
因為他們懂得,搖搖馬的道理:
動作≠進步。缺乏驗證的忙碌,只是昂貴的戲劇表演。AI讓這場戲看起來更華麗,但本質不變。
結語
當大家都在AI的搖搖馬上搖晃時,真正前進的人,會是那些:
- 對齊單一核心指標,讓所有努力有共同的方向。
- 用數據驗證AI的價值,避免被「感覺」欺騙。
- 控制工作量、專注完成,確保每一步都能落地。
只有這樣,AI才會是推動進步的引擎,而不是假象效率的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