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25% 法則?
史考特.亞當斯曾是上班族,後來決定創業。他發現自己無法在單一領域達到頂尖,但若能在幾個技能領域達到前 25%,如漫畫、幽默感與辦公室觀察,這三個能力相乘後,他便能在這個結合領域達到前 1.6%。最終,他出版了《呆伯特》,以諷刺辦公室政治聞名,這種策略後來被稱為「25% 法則」。
25% 法則與職涯選擇
這讓我想到幾年前,創業之旅結束後謀職時,發現多數職缺都針對特定專業,而我擁有的雲端技術、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與無線通訊等技能,雖然各有一定的基礎,但未達專精,導致難以找到完全匹配的職位。然而,我的多元能力組合最終發揮作用,讓我在波折中找到一個能夠整合這些技能的工作,恰如 25% 法則所示:即便不是單一領域的頂尖高手,透過不同技能的結合,仍能在獨特的職涯路徑中脫穎而出。
AI 時代下的 25% 法則
時至今日,大語言模型已能勝任高度專業的編程等工作,但在公司內部開發應用時,我發現讓這些「專家」彼此協作仍然是個挑戰。即使代理人技術當紅,許多場景仍無法流暢運作,關鍵在於缺少有效的整合與協調。
這讓我想到 25% 法則:未來人類在 AI 世界的角色,並非與 AI 比拼專業深度,而是成為各種專業的協調者。我們不必是某個領域的頂尖高手,但若能掌握多種技能的前 25%,便可驗證 AI 的回答、串聯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並促進合作。這意味著通才的價值將日益提升,人類的學習方式也會從單點鑽研轉向觸類旁通、旁徵博引,成為真正的 AI 管理者。
結論:駕馭 AI,而非被取代
人類的價值不在於與 AI 競爭,而在於駕馭 AI,協調專業,讓 AI 成為高效的助手,而非取代者。只有理解並靈活運用這些技術,我們才能確保自身在未來世界中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