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份的價值追蹤Memo我們來談一下軍工產業,不過其實是否要在這個時間點出這篇報告,我本來是有一些疑慮的,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現在市場上幾乎沒有便宜的相關公司了,在估值這麼高的情況下進去建倉,只要一出現回擋,漲多的公司就有可能出現大家爭先恐後的搶出口,形成龐大的賣壓,不過後來想一想,其實發生質變的產業,我們還是可以先把作業先做起來,然後耐心的等更好的機會出現,會比真的出現回落時,才在想說有什麼東西可以撿來得好一些。
個人覺得,現在軍工產業有點像先前的電重產業,一樣是類似的政策推動產業出現重大變化,然後帶動相關公司上漲,之後遇到大盤回擋,出現修正,但整體產業仍然具有未來發展性,因此我們是可以在這邊先來整理相關資料,看看後續發展有多少空間,並選出真正具有價值的公司出來做追蹤。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產業的總產值,先前行政院已經編列好2026年的總預算,其中國防預算增加了1768億元,來到9495億、年增率近三成,佔GDP約3.3%,這是2008年後國防預算再度超過3%,但重點是台灣現在的GDP已不是金融海嘯時可以比的,而各方推測,會這麼做的原因可能和關稅協調有關,美方不止一次提到,「建議」台灣應該要把國防預算編到GDP的5%,不過這也不是只針對台灣,川普早就一再抱怨美國的盟友國防預算不足的問題,其實這也是川普推關稅的另一個目的,增加和各國談判的空間。
那麼,增加的錢要花到哪裏去呢?大致上分為軍事投資約1,6億元、作業維持預算近2000億元、人事費用約2000億元,另外還有約1900億元特別預算,這個部份就滿值得注意一下,768億元已確定用在飛機與裝備採購,其餘的1100多億元則為新增軍購,這可能包含了5萬架以上的無人機。
個人認為,無人機可能會是採購的重點,因為就戰略定位來思考,台灣以防衛為重,各型式的無人機在守勢上會有很多幫忙,因為可以做到遠程監控及高空偵察、即時數據回報並提供後方做情資判讀,降低人員損傷風險,而且台灣的電子業發達,自製研發的速度都滿快的,這些都是對無人機發展的有利因子,再加上有安全的考慮,這些產品不可能採用中國製,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台廠有機會拿下大部份的訂單,而這邊在選擇的方面,我認為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能增加多少的營收和獲利?如果只沾到一點邊的公司,那或許不是初階段的第一選擇。
那麼,這次無人機的採購重點和可能的規格呢?根據媒體整理出來的,國防部公告預計2026及2027年要以500億元採購48750架無人機,分成甲、乙、丙、丁、戊5種機型,軍備局也有公告相關的規格為:
甲式為115年7500架、116年2萬6500架,規格為多軸旋翼垂直起降,導控距離6公里以上、影像及傳輸距離6公里以上,可額外酬載2.5公斤以上重量並滯空7分鐘,空載可飛行、滯空30分鐘以上,價格約10萬元,2026採購7500架、2027採購26500架。
乙式為115年1100架、116年3200架,規格為多軸旋翼垂直起降,導控距離25公里以上、影像及數據傳輸25公里以上、滿載飛行及滯空時間60分鐘以上,價格約100萬元,2026採購1100架、2027採購3200架。
丙式為115年970架、116年2980架,規格為定翼型無人機,採彈射方式啟動,機體為組合式可拆解收納,導控距離90公里以上、影像及傳輸距離90公里以上,具盤旋功能,滿載飛行及滯空時間2小時以上且航程達180公里以上,價格約300萬元,2026採購970架、2027採購2980架。
丁式為115年1350架、116年4450架,規格為定翼型無人機,採彈射方式啟動,機體為組合式可拆解收納,導控距離30公里以上,影像及傳輸距離30公里以上,具盤旋功能,滿載飛行及滯空時間30分鐘以上且航程達30公里以上,價格約300萬元,2026採購1350架、2027採購4450架。
戊式為115年350架、116年350架,規格為垂直起降定翼型無人機,機體為組合式可拆解收納,起降期間可抗5級風以上,導控距離100公里以上、影像及數據傳輸距離100公里以上,具盤旋功能,滿載飛行及滯空時間達2.5小時以上,價格大於1000萬元,2026採購350架、2027採購350架。
軍備局於資料中強調,各型無人機必須於國內產製組裝,零組件禁用中國製,而以訂單的量來看,2027還是高於2026,但詳細的採購重點及得標公司,現在當然還不會有更進一步的資料,不過這邊我們可以有一個思考方向,就是先抓出可能的名單,然後觀察2026年公佈的數據,有得標及出貨的廠商,當然2027年繼續再出貨的可能性會是最高,而且市場很有趣,話題剛出來、一切還是混沌狀態時,股價就會衝一波,但之後如果有遇到大盤修正或是經濟性議題的利空,市場就會馬上忘掉這一切,我想那個時候就會有一些投資機會,而無人機相關公司,其實現在市面上漲的那幾家大概都有機會,像是雷虎、中光電、漢翔、長榮航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