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在粉專噴了一家餐飲業後,有朋友來私訊問我,就投資人的角度,我們要怎麼看餐飲業呢?
個人認為台灣的餐飲業有個特性,就是喜新厭舊、愛嚐鮮,因此有新品牌、新話題的餐廳出現,都能吸引消費者前往消費,如果有對到市場的喜好,該品牌就會持續擴張一陣子,
但差不多到五到八年左右就會出現撞牆期,此時就考驗著經營者,能否有新的花樣或是舊有的服務滿意度高到能走過這個時期,之後差不多就要走到在台灣市場飽和的階段,對應的方向大概有換另一個比較不同性質的餐飲品牌來經營,王品就是這樣,旗下品牌眾多,而且橫跨不少類型。再來就是要跨出台灣,畢竟台灣的內需市場就這麼大,要持續擴張就只能往海外走,過往中國市場幾乎都是餐飲跨出台灣的第一選擇,因為飲食習慣相近,比較容易切入,但這幾年中國內需衰退,背後有資金有集團的在地品牌可以跟你拼命捲,但台商就捲不贏了,王品、美食KY最後都只能選擇減少店數。
另外還有些餐飲業把台灣的壞習慣帶出去,哪家我就不說了,在香港開吃到飽的火鍋,和在台灣一樣限時九十分鐘,結果就是引發負評....(題外話,最近還看到有些牛排店開始增加熟食自助吧,但限時七十分鐘??吃個飯好像在餵豬一樣,真的跟食神電影裏的台詞一樣...)
近期則是開始流行前往美國去開店,雖然美國單價高、毛利率也高,但首先就要面對完全不同飲食文化的挑戰,最終能否成功,其實都還是需要時間觀察。
因此,就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我個人對於台股裏的餐飲業,會有二個主要的評估方向,一是展店動作是否正在上升,二是展店的過程中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是否有明顯的衰退。
通常一般開餐廳,投資方大概都會希望能在二年內回本,至少收回本金,因為能夠長時間屹立不搖的餐廳,實在少之又少,而如果把這個觀念放到上市櫃公司來看,如果一間新的店面能在二年內回本,但財報上的折舊其實沒辦法折這麼快,一般來說折最快的餐飲設備會抓三年,裝潢(租賃改良物)則通常是三到五年。
如果以一般觀察來看,一間成功的餐廳,能在二年內回本,其實代表初期的現金流是很龐大的,在計算上折舊沒折那麼快的話,前期的EPS會很漂亮。
當然也不能只看展店數,另外也要看營收有沒有跟上展店數同步成長?如果有才代表新的店能帶來效益,而毛利和營業利益率有沒有維持住?如果沒有,那就是擴張的過程中犧牲掉太多東西,也不是好事。
所以就投資人的角度來說,進入快速展店的餐飲業,相對來說是比較有勝算的,此時營收和EPS有機會出現比較大的增幅,進而推升市場評價,就做法來說,可以先抓一下單店營收約多少,計算可能的展店數後,就能推出之後營收有多少成長空間。
像是我2022年八月在版上及個人專欄裏有發過豆府(2752)的相關報告,當時就是豆府正要進入一個比較大展店潮的時刻,之後搭上疫後復甦,股價也走了一大段。
近期來說,個人在追蹤的有美食-KY及王品,85℃在美國的發展不錯,看來有成功跨過飲食文化的隔閡,只是展店腳步稍微慢一點,可能也因為在美國開一家店不是那麼容易。
王品的話,我每季都會去官網點一點店數,並抓圖下來做記錄,可惜的是,王品的展店數並不如他自己在新聞上提的那麼快,可能王品也經歷過大風大浪,是台灣少數能夠長期在市場生存的餐飲股,近期對內需的觀察讓他們做出比較保守的決策也說不定,未來可能就是看看他們什麼時候會加速展店,或許對投資人來說,就有一些新的機會。
下圖是我從去年Q3開始每季底都會去王品官網抓的店數,

長期比對一下,就會發展他們的策略很明顯,像是這一年內就收掉了初瓦、朝粥幫和The Wang(不過其實在中國還有一間)這些品牌,然後開了一間金咕韓式原塊烤肉,和旗下品牌沒有重疊性,但也是這幾年開始發展起來的韓式烤肉店,其實從這邊就能看出王品的策略是有一致性的方向,新品牌不行,就收,發展的好,像是肉次方,就持續擴點,或許等到下一波王品展店明顯加快速度時,就有新的投資機會了?!
最後我老實說,每次整理餐飲業的資料時,肚子都會不由自主的一直咕咕叫~~~,怎麼每家看的照片看起來都好好吃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