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銀行這樣複雜的組織裡,設計師若只專注於介面,往往難以推動改變。但當我們具備「關鍵引導力」,就能讓不同部門找到平衡,將專案真正落地。這份能力,不僅讓設計更有價值,也讓團隊合作更順暢。
為什麼銀行內部網站需要「引導力」?
銀行的內部網站與外部不同,牽涉到角色、流程、法遵、資訊安全、維運效率等,每一個小小的介面改動,都會牽動不同部門的需求。尤其是當底層架構歷史較久,加上多年來經手人不同,系統常帶有一定複雜度,變更時更需要謹慎評估。
在這樣的環境裡,單靠專業技能很難推動專案,因為不同單位都握有關鍵條件。
「引導力」對 UIUX 設計師來說特別重要:它能幫助團隊聚焦、整合,並往前推進。
引導力是什麼?
引導力(Facilitation)並不是領導或做決定,而是幫助團隊更有效率地討論、思考與形成共識的能力。
常見的引導角色有三種:
- 主持人:掌握流程,控管時間與規則。
- 中立者:不站在單一部門立場,維持討論平衡。
- 收斂者:幫助團隊從分散意見中找到共同方向。
身為銀行內部網站的 UIUX 設計師,往往要在這三種角色之間靈活切換。
《Facilitation 引導學》書中將引導者所需的能力分為四大層面:

這些能力,正好對應到日常跨部門設計/需求討論的場景。除了思考「該設計什麼樣的討論流程」、「怎麼提問才能引出關鍵」、「如何把零散意見結構化」之外,更需要掌握一套能推動共識與行動的核心原則。
關鍵引導力的三個核心原則

- 聚焦目標:不被細節帶走,時時提醒「我們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 整合觀點:把分散的需求收斂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識。
- 推動行動:會議結束後,要有明確的「誰負責、何時完成」。
常見挑戰:跨部門討論中的卡點
在跨部門討論中,以下情境特別常見:
- 討論無限延伸
- 挑戰:會議常被細節拉長。
- 引導方式:設立時間盒(time-box),例如「我們先用 30 分鐘決定一版」,讓團隊聚焦於階段性共識。
- 意見衝突
- 挑戰:使用者在意操作便利、維運單位考量維護成本,法遵部門則強調安全合規。
- 引導方式:運用流程圖或使用者旅程將情境「畫出來」,把抽象的分歧轉化為具體問題,再從中尋找突破點。
- 需求模糊
- 挑戰:不同單位對「優化」的理解各異,常導致溝通落差。
- 引導方式:協助明確定義需求範圍,並在關鍵時刻請主管或 PO 做最終決策。
- 人多易分心
- 挑戰:部分同仁因工作繁忙,雖然需要列席,但常同時處理其他事務,導致參與度不足。
- 引導方式:必要時可點名邀請意見,確保每個部門的觀點都被納入。
這些方法其實就是把引導力的技巧帶進日常合作:時間管理、視覺化工具、需求釐清、發散與收斂,都是簡單卻非常實用的引導策略。
實戰案例:表單流程優化的引導過程
舉例來說,某次在討論內部網站的「表單流程優化」時,會議一開始就出現了典型的多方拉鋸。更具挑戰的是,光「使用單位」就包含不同集團、部門,各自有不同的需求與痛點。乍看之下,幾乎不可能找到共識。

同個案子,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目標
最後,我們採取了分階段的引導方式,結果不僅化解了爭論,也讓原本看似「大魔王」的需求找到共識方案。

蒐集現況:請各單位把流程與痛點寫在白板上,逐一分享,讓差異被「看見」。
分組討論:使用單位彼此先找出可以整合的欄位 > PO 與法遵單位確定必須保留的欄位 > 設計師與資訊單位討論介面調整的可行性
收斂方案:將意見整合成一套兼顧合規、效率與技術可行性的版本。
從《引導學》得到的收穫
當我把書裡的理論與實務場景對照時,發現這些方法確實能改善我們日常的討論方式。
- 場域營造不可忽略:會議的場域(座位配置、議程設計)影響參與熱度與討論品質。書中強調場域設計是引導成功與否的重要基礎。
- 高效溝通技巧是引導的潤滑劑:傾聽、提問、觀察與回應四項能力,是引導者常用武器。舉例來說:用開放式問題引發思考、用封閉式提問收斂選項,或用重述來確認共識。
- 討論架構化很關鍵:將分散意見以流程圖等方式整理,讓大家同時看到全貌,是讓複雜議題可被理解與處理的關鍵。
- 保持中立立場:少用「我覺得」,多用「使用者需要」或「法遵要求」這樣的語言,讓討論回到客觀需求。
- 形成共識但不求全然一致:書中指出,引導者不應追求所有人 100% 贊同,而是通過理性討論與協商,達成大家「能接受」的方案。
- 收斂比發散更重要:會議最後一定要留下具體行動項目,清楚標示「誰」要在「什麼時間前」完成「什麼事」。
設計師在跨部門協作中不只是「介面製作者」,更需要扮演討論的引導者。若你也常面臨團隊討論卡住、需求分歧難以收斂的狀況,《引導學》會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好書!

書籍推薦:引導學
作者:堀 公俊
譯者:梁世英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2/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