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次外部訓練課程「專案需求分析與引導技巧」,主要探討如何運用引導技術(Facilitation)來提升需求分析、溝通效率與專案成果。
課程共分為四大模組:
- 模組一 Facilitation and Business Analysis (引導技術與商業分析)
- 模組二 Facilitation Session Planning and Techniques(引導會議的規劃與技巧)
- 模組三 Facilitation Practices(引導技巧)
- 模組四 Facilitation Conflict Techniques(衝突情境下的引導策略)

這是我第一次從敏捷視角轉向瀑布式專案管理的學習經驗,讓我重新認識需求分析與促進共識的底層邏輯。本篇將聚焦於課程中模組三的「Facilitation Practices(引導技巧)」,為了幫助大家更快速掌握重點,我將課程模組三中提到的 11 個 Facilitation Practices(引導技巧)重新歸納為三大核心軟實力,分別是:
一、促進參與與理解(Interpersonal / 人際互動技巧)
二、結構與中立性(Process Navigation / 流程引導技巧)
三、引導結論與聚焦(Synthesis & Action / 聚焦與決策技巧)
#課程筆記
一、促進參與與理解(Interpersonal / 人際互動技巧)
引導從傾聽開始,理解是連結彼此的第一步。聚焦人際互動,提升會議參與與對話品質。
1.1 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
- 運用肢體語言展現你/妳正在專注聆聽
- 保持與發言者的眼神接觸
- 重述與釐清對方的意思,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 收到的順序按順序處理,以表示對每位參與者的尊重
1.2 營造參與氛圍(Generating Participation)
引導者怎麼表現、說話、面對他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團隊的互動方式與情緒狀態
- 營造氣質、態度、熱情、幽默、禮貌、文化尊重的氛圍
- 場地佈置採面對面座位、小組圓桌配置,提升互動性
- 透過簡短的暖身活動,活絡團隊現場氣氛
1.3 同理轉述(Paraphrasing)
- 總結他人所說的內容—
- 讓參與者感受到被傾聽,並有機會再次聽見自己的觀點,從而釐清重點或重新思考
- 在衝突情境中,這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技巧。透過鏡像對方的話語,有助於降低情緒、防止誤解,甚至讓對方修正過於激烈的表達方式
二、結構與中立性(Process Navigation / 流程引導技巧)
透過問對問題、畫出視覺框架,可以幫助團隊釐清模糊的需求與立場,而不被情緒或角色牽著走。
2.1 維持中立(Neutrality)
作為引導者,你的任務是引導流程且不涉入立場
- 聚焦過程設計,不對討論內容表態
- 認知自己所放下的是發言與決策權
- 若需參與討論,應請他人代為引導
- 透過開放式提問與中性建議促進互動而非主導結論
2.2 善用提問/反問(Questioning)
- 提問,特別是開放式問題,可能是最重要的引導技巧
- 問題能促使參與並提供—
- 事實
- 意見
- 詳細說明
- 評估
- 間接意見
- 觀點
2.3 使用翻轉圖表或數位輔助工具(Using Flip Charts or Digital Aids)
確保參與者的聲音被聽見
- 持續記錄新出現的想法以及最終決策
- 簡潔明瞭
- 必須忠實呈現參與者原話,避免混入引導者主觀詮釋
2.4 引導回饋(Feedback)
引導者應定期收集回饋,即時調整會議節奏與流程
- 回饋領域包括:
- 進度
- 流程
- 內容
- 時間分配
- 團隊焦點
- 有效回饋機制能提升參與感與引導品質
2.5 介入引導(Intervention)
當團隊運作出現卡關、混亂或情緒張力時,引導者可適時暫停流程,介入調整狀態
- 是否介入取決於引導者的判斷,包括:
- 問題對會議目標的嚴重程度
- 團隊是否有能力自行處理
- 問題對整體氛圍的影響程度
三、引導結論與聚焦(Synthesis & Action / 聚焦與決策技巧)
將討論收斂為行動的實用技巧,就算討論過程再豐富。若缺乏聚焦與行動框架,結果仍可能流於表面。
3.1 總結(Summarizing)
- 準確簡潔地回顧討論重點,幫助團隊掌握目前進展
- 只重述,不解釋,忠實呈現參與者的觀點
- 請求回饋:「我有理解正確嗎?」
3.2 整合觀點(Synthesizing Ideas)
- 收集並整合參與者意見,找出共通點以建立共識
- 此為建立參與者共識的關鍵
- 與同理轉述(Paraphrasing)技巧結合使用
- 相似觀點可合併處理,節省時間並避免重複討論
3.3 維持焦點(Maintaining Focus)
- 依循議程與時程,引導團隊聚焦核心議題
- 邀請團隊共同控管時間,適時提醒偏離主軸的討論
- 將偏題事項暫時擱置: 設立「停車場」確認參與者已被聽見
- 管理現場環境,避免無關對話造成干擾
#課程觀點與延伸思考
成功的Business Analyst 需要掌握三大要素:
- Process(流程設計)
- Tools(工具與文檔)
- Interpersonal Behaviors(人際行為與軟實力)
這樣的結構讓「商業分析」不僅是單一角色或技術工具的應用,而是一門整合型職能。
課程中強調,引導技巧不僅僅適用於敏捷開發框架,實際上它是任何專案模式中的基本能力。這讓我對需求分析和專案管理有了全新的理解:無論是敏捷還是瀑布,核心價值始終圍繞著「 理解需求、促進共識、產出價值 」。方法論雖然不同,但並無絕對對錯,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理解其背後的能力模型。敏捷強調心法與快速迭代,而瀑布則注重穩定的流程和結構。最終,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都是對我們理解人性與系統思維的挑戰。
時間:2024/12
講師:笪儒村 Jonathan R.Dan
上課機構:恆逸教育訓練中心
小編:Er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