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我們每天都在解決問題,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解的那個「問題」,真的是問題嗎?還是只是「現象」?
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我參加的極限人生企管顧問《一次就上手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這堂課主要核心的內容是以「問題解決四步驟」的流程搭配案例,幫助我們看清楚問題、拆對問題、選對對策。接下來我會分享前兩步驟給大家。
問題解決四步驟:一次釐清問題該怎麼解

圖片來源:極限人生企管顧問
步驟 1|情境分析: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很多人問題處理失敗,是因為一開始就搞錯方向。第一步強調先廣泛收集資訊、觀察現況,之後再聚焦最關鍵的問題。
假議題 vs. 真議題:你有針對核心下手嗎?
老師舉了一個案例:
假議題:某組織氣氛差,主管說「員工缺乏凝聚力」。
真議題:但實際深入發現,問題在於兩位資深主管長期不合,導致團隊分裂。
這讓我深刻意識到:處理錯的問題,就像在錯的牆上努力攀爬——再努力也沒用。
課堂中也不斷強調,要找出「真正的問題」,就要發散思考 → 聚焦定義,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提出解法。
這裡同時也延伸了另一個議題關注圈 vs. 影響圈,這是一種輔助你在「步驟 1 情境分析」時聚焦正確的問題的方法。
當你發現很多問題時,你可以用這個圈圈問自己:
關注圈:你關心但改變不了的事(政策、老闆、同事個性)
影響圈:你能實際介入、努力就能改變的事(自己的表現、流程調整、團隊互動)

帶入我們自己就可以看到下面這張圖:
主動積極的人,會把焦點放在影響圈,持續強化自身能力、擴大影響力;反之,被動消極者總把精力放在無法控制的事上,最後陷入無力與抱怨。

從這段觀念中可以發現其實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與其花時間抱怨「這不是我能改變的」,不如問自己:「我可以從哪裡著手,開始產生影響?」
步驟 2|問題分析:釐清問題的真正原因
這個階段,老師引導我們使用 「看問題的五層次」。
這個觀念其實來自《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這本談學習型組織的經典書籍,由麻省理工系統思考專家 Peter Senge 提出。他指出,大多數人只會處理表面的「事件」,卻忽略了背後更深層的「模式」與「結構」。結果問題解決了表面,但過一陣子又以不同形式重現。
只要不是單一事件,背後肯定有系統化原因

多數人解問題只停留在「事件層」,只解眼前的症狀,但真正有效的解法,至少應該深入「模式」與「結構」。課堂上老師以「魔球」這部電影作為舉例:
2001 年,奧克蘭運動家輸給紐約洋基隊,以致於無法進入決賽。在球季結束後,總經理 Billy 面臨兩個問題...
- 三位主力被競爭對手挖角
- 高層拒絕增加預算
他應該如何應對?
通常傳統解法在這個時候是不是會停在「事件層」,想著要找替代球員,補人、搶人、拼談判。
總經理 Billy 不走傳統路線,而是打破整個棒球選才邏輯,導入統計分析與資料選才,用有限預算打造出強大陣容。我們可以利用五層次來說明這整件事與 Billy 的解決辦法:
1. 事件層|單一事件 [ 症狀解 ]
運動家隊輸給洋基隊、無法晉級,三位主力球員被挖角,球隊戰力下滑,且高層拒絕增加預算。
如果你只看到這一層,可能會說:「補人就好了啊!趕快找新的明星球員來填補空缺!」但這其實只是在止血,下一季還可能發生一樣的事。
2. 模式層|重複發生的「事件」
小球隊每年都留不住球星,實力難以穩定。
每當球員打出成績,大球隊就出高價挖角,而小球隊根本留不住人。這種反覆出現的結構性「人才流失」,才是真正困住球隊的模式。
3. 結構層|造成模式不斷發生的系統化原因 [ 高槓桿解 ]
棒球界用傳統方式選才,重視球探主觀評估與球員明星光環,導致「明星」被高估,「潛力股」被忽略。
整個的問題不在於球員損失,而在於「選才機制本身」。Billy 意識到,如果繼續用主觀經驗與表面數據選人,小球隊永遠只能撿大球隊不要的。
所以他決定打破規則,引進數據分析,改用上壘率、性價比、配合度等新指標選人。
4. 心智模式層|我/我們/當事人對「事件/模式/結構」的想法
棒球界普遍相信:贏球靠的是明星球員與直覺經驗。
Billy 挑戰了這種「打棒球就要靠天分與資源」的信念。他相信:「我們可以靠數據與策略,組出一支高效能球隊。」
他的心智模式不是「我們沒錢所以無解」,而是「資源不足,就要更聰明地用資源。」
5. 願景層|大方向、大目標,最終想要的結果 [ 根因解 ]
贏球
Billy 最終用理性與創新思維,重構比賽邏輯,改變運動產業的未來。
這五層次不是用來「分類事件」,而是幫助我們思考:
- 我現在看到的是哪一層?
- 我提出的解法,是解哪一層的問題?
- 如果我要根本解決,能不能多往下挖一層?
很多時候,我們忙著止血,但血一直流,是因為深層結構從未被動過。
這段案例讓我印象極深,也真正理解到:有效的問題解決,其實是對整個系統與思維模式的挑戰與重設。
這堂課讓我了解到問題解決並不是一場「快狠準」的短跑,而更像是一場需要觀察、思考與耐心的長跑。從辨認真議題、聚焦可影響的範圍,到深入分析事件背後的模式與結構,每一步都讓我們更接近真正的解方。當我們養成這種分析與拆解問題的習慣,就不只是解決一次問題,而是為自己累積一套能應對各種挑戰的思維工具。
-------------------------------------------------------------------------------------------------------
小編 → 瑞塔|Vicky|肉以|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