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度成為目標,語言與陪伴只能在家庭裡補位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之一 —————————————————————
花園裡的靜默低語 #32家有國中生,每天都有不少作業,她需要花很久時間才能完成。完成後,我還要幫她看作業,有錯誤的地方還要講解。不是因為她不努力,而是因為老師為了趕進度,無法一一解答。
連假期間,老師出了許多作業,有些單元還沒教,卻要學生先預習並寫完課本的隨堂練習。她一邊寫,一邊皺眉:「這個我沒學過,為什麼要先寫?」,老師是把我們當神童嗎? 我有家教,有些同學去補習班,有先上,如果沒有家教,沒有去補習班的同學,不是都不會寫嗎?
我聽見她的疲憊,也聽見制度的節奏在她語氣裡滲出來。 她不是不想學,而是無法在這樣的節奏裡找到理解的空間。
我不是老師,但我成了語言的補位者。我不是課程設計者,但我成了理解的守門人。我不是教育者,但我成了情緒的陪伴者。
她寫完了,但不一定懂。我講解了,但不一定被聽見。 我們一起完成作業,卻常常感到一種深層的疲憊——不是來自題目,而是來自制度的節奏。
有時她會說:「那麼多,是要寫到哪時候?我都沒有時間休息」 我知道那不是偷懶,而是一種語言的失焦。 她不是拒絕學習,而是無法在這樣的進度裡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知道老師也辛苦。 我知道課綱也有壓力。但我也知道,當進度成為唯一的目標,語言與陪伴只能在家庭裡補位。
我不是在責怪誰,而是在記錄一種語言的疲憊。 不是在批判制度,而是在辨識:理解是否還在場? 陪伴是否還有空間? 語言是否還能承載誠意?
——————————————————————
願這則低語,在你心中悄悄安放一處柔軟的迴響。
因為在這個教育常常趕路的世界裡,我們都值得慢下來, 讓理解有時間發芽,讓語言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陪伴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