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災後健康風險提升:為何需要關注類鼻疽?
2025年9月,樺加沙颱風重創花蓮光復鄉,造成嚴重積水與環境污染。災後污水、污泥與廢棄物尚未完全清除,加上短暫陣雨持續發生,導致細菌滋生風險升高。疾病管制署警示,類鼻疽(Melioidosis)為災後高風險傳染病之一,特別是投入救災、清理工作的志工與居民,若接觸受污染水土,可能面臨感染風險。
二、什麼是類鼻疽?
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細菌性疾病,該菌廣泛存在於熱帶地區的土壤與積水中。人類感染途徑包括:- 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水或泥土
- 吸入受污染塵土或水霧
- 食入受污染水源或食物
此病自2007年起列為台灣第四類法定傳染病,雖然在台灣不常見,但災後環境惡化時,感染風險顯著上升。
三、臨床表現與潛伏期
類鼻疽的臨床表現多樣,可能包括:
- 局部皮膚潰瘍或膿瘍
- 肺炎(咳嗽、呼吸困難)
- 敗血症、休克
- 發燒、腹痛、倦怠、黃疸等全身症狀
潛伏期可短至2天,長則數月甚至數年。慢性無症狀感染者若免疫力下降(如糖尿病、腎衰竭),可能突然發病。
四、誰是高風險族群?
- 清理災區時赤腳、赤手或穿拖鞋者
- 有皮膚傷口(擦傷、撕裂傷、燒傷)者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腎病、肝病)
- 高齡者或免疫力低下者
- 飲用未煮沸水源者
疾管署提醒,災後志工與居民應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避免直接接觸污水與泥土。
五、預防措施:落實「防疫三保」
1. 裝備保護
- 勿赤腳或穿拖鞋清理災區
- 穿著雨鞋、防水長靴、防水手套與口罩
- 避免被鐵釘、鐵片等利器刺傷
- 傷口接觸污染物後應立即清洗並消毒
2. 飲食保護
- 飲水與食物務必煮沸煮熟
- 蓄水池遭污染須清洗消毒後再使用
- 食物如泡水、解凍過久或變質,請勿食用
3. 清潔保護
- 戶外環境: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200cc加10公升水)噴灑
- 居家環境:稀釋100倍(100cc加10公升水)擦拭地面與牆壁
- 餐具廚具:煮沸或漂白水浸泡30分鐘後沖洗乾淨
- 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洗手,無水時可用75%酒精乾洗手液
六、出現症狀怎麼辦?
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災區接觸史與傷口情形:
- 發燒、頭痛、肌肉痛
- 咳嗽、呼吸困難
- 腹痛、腹瀉、黃疸
- 傷口紅腫、化膿或潰爛
早期診斷與治療可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七、診斷與治療方式
檢驗方式
- 檢體包括血液、痰、膿汁、尿液等
- 血液需6–20 mL,接種於需氧血液培養瓶
- 其他檢體冷藏4℃運送至疾管署檢驗中心
治療方式
- 急性期:Meropenem 1g IV 每8小時,療程約4週
- 維持期:合併抗生素療法(如 doxycycline、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療程約20週
- 類鼻疽菌具多重抗藥性,需依臨床反應調整療法
八、通報與防疫管理
- 類鼻疽為法定傳染病,診斷後須通報疾管署
- 不需隔離,但應妥善處理病人分泌物
- 疫情調查須於通報後72小時內完成初步疫調
- 若檢驗陽性,需於150–180日內進行第二次疫調
災後防疫,人人有責
類鼻疽雖在台灣不常見,但災後環境惡化時,感染風險顯著上升。花蓮光復鄉災區民眾與志工應落實「裝備、飲食、清潔」三大防疫措施,保護自身健康,也守護社區安全。
資料來源:
1.Taiwan CDC Melioidosis Disease Page
2.KDCA Infectious Disease Guide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