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仙台生活了十五年,和日本太太、三個孩子一起,日子說不上轟轟烈烈,但也算穩穩當當。每天送孩子去上學、陪他們練琴、看他們為了考試苦惱,晚上回家煮個簡單的飯,偶爾小酌一杯。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人覺得日子雖然單調,但其實不乏色彩。最近讀了森絵都的《カラフル》(電影版叫《ホームステイ》),心裡起了不少感觸。
這本書表面上是個關於「死後重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無名的靈魂,在死亡後獲得一次機會,可以暫時寄宿到剛剛自殺身亡的高中生小林真的身體裡。管理人告訴他,只要在一百天內找出小林真選擇死亡的原因,就有可能真正獲得轉生。否則,他將徹底消失。這聽起來像是個懸疑任務,但其實讀下去,才發現它真正想談的,是我們平凡日子裡隱藏的裂縫與光。
家庭的縫隙
書裡的小林家看起來很普通:父親忙碌,母親情緒起伏,哥哥冷淡。可偏偏就是這樣的「正常家庭」,卻讓一個少年感到孤立無援。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家。雖然我和太太總是告訴自己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可難免還是有各忙各的時候。有時候孩子一回家,我還在電腦前打字;太太則在廚房裡沉默地洗碗。我們常以為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自然就是「在一起」了。可《カラフル》提醒我,對孩子來說,真正的陪伴不是「物理上在場」,而是願意打開對話、接住他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情。學校與朋友
在學校裡,真既不是風雲人物,也不是完全的邊緣人。他有喜歡的前輩,也有體貼的幼馴染,但更多時候,他覺得自己沒有被真正理解。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種「我是不是多餘的」的孤獨感,往往比成績壓力還要致命。
我家的老大正讀中學,最近也開始有點青春期的樣子。以前會跑來客廳跟我說笑的事,現在動不動就關房門。我有時候忍不住想去敲門,但又怕打擾。讀了《カラフル》,我突然意識到,或許那一道門背後,不只是孩子想「耍酷」,而是他們心裡正在掙扎。作為父親,我能做的不是硬闖,而是讓他知道,當他願意打開門時,我一定在。
生命裡的灰色
小說的靈魂主人公在調查真為什麼選擇死亡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原因並不是單一的。不是某一件大事讓他絕望,而是無數小小的孤獨與挫折,像灰塵一樣日積月累,最後壓垮了他。
這一點,讀來讓人心裡一震。因為我們大人常以為,「小孩子的煩惱能有多大呢?」考試考砸一次,不過下次再努力;被同學冷落,過幾天就會好。但對一個還沒找到出口的孩子來說,那些「小煩惱」可能就是整個世界。
我忽然想到自己年輕時留學的日子。初來日本語言不通,一天到晚打零工,晚上回宿舍,打開冰箱只有半盒牛奶。那時候也常想:「是不是沒有人能理解我?」幸好我後來遇見了太太,生活逐漸安穩。但如果那時沒有人能接住我,也許我也會走向不一樣的結局。
最後的轉折
《カラフル》最動人的地方,是在最後的揭示。原來這個「靈魂」其實就是小林真自己。他死後以另一個角度重回自己的生活,重新看待家人、朋友、那些被忽略的日常。換了一個視角,他才發現:雖然生活不完美,但裡頭依然有值得留戀的溫柔。
這個轉折讓我久久無法平靜。因為它等於在對我們每個讀者說:當你覺得人生灰暗到無法承受時,或許只是角度錯了。如果能像「旁觀者」那樣重新審視,可能會看見那些被自己遺忘的微光。
給我的啟示
合上書本,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是不是也常忽視了日常裡的光?孩子放學回家隨口的一句「爸爸今天好累」、太太默默端上桌的一碗湯、甚至下班路上抬頭看到的月亮。這些都很平凡,但如果有一天突然失去,我一定會覺得無比珍貴。
在仙台的這些年,我常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小市民,忙著柴米油鹽。可其實,這種「小」本身就是一種幸福。《カラフル》提醒我,不需要轟轟烈烈的人生,能夠每天好好地吃飯、笑一笑、和孩子爭吵又和好,其實就是一種值得守護的光。
結語
《カラフル》是一部寫給活著的人的小說。它從死亡出發,卻帶我們重新看見生命的價值。對我這個已經邁入中年、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父親來說,這不僅是一本青少年文學,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看見自己、家人,以及那些日常裡的裂縫和溫暖。
或許,我能做的,就是在生活的縫隙裡,努力去看見那些「カラフル」的顏色,然後,靜靜地把它們留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