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自2022年爆發以來已超過三年。戰火至2025年秋天仍未停歇,前線形勢膠著,沒有一方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對俄羅斯而言,普京政權為何仍能持續推進戰事?國內社會的耐性又能維持多久?這些問題攸關未來戰局走向與國際安全。 戰局現況:消耗戰已成常態 在烏克蘭東部與南部,俄軍保持高強度攻勢,尤其在頓巴斯、赫爾松方向施壓。雖未能快速推進,但透過導彈與無人機密集攻擊,仍對烏方造成持續壓力。近期基輔與多地再度遭大規模空襲,顯示俄軍火力尚存。 戰略基礎設施的安全亦日益脆弱。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廠因外部電線受損,只能依靠緊急柴油發電機冷卻。烏方指責俄軍破壞最後電力線,國際社會對核安全風險憂心。 烏克蘭則倚靠西方軍援守住防線,並以遠程打擊滲透俄境內,但反攻難以奪回大規模失地。整體戰局已定格於「高強度摩耗戰」。 普京的底氣:政權安全與戰略籌碼 普京繼續作戰的底氣來自三方面: 1. 政權與體制綁定 克里姆林宮將戰爭定義為「抵抗西方擴張、守護俄國歷史地位」,並賦予其意識形態合法性。軍工與情報部門在戰事中獲益,與政權利益緊密結合。 2. 經濟支撐力 儘管制裁嚴厲,俄羅斯透過能源出口轉向亞洲、軍工自給及與中國、伊朗、北韓合作,仍能維持軍事產能。多家智庫評估俄方尚可支撐2–3年的現有強度。
3. 外交籌碼考量 持續佔領部分烏克蘭領土,使俄方在未來談判中保有籌碼。普京寧可長期拉鋸,也不願在劣勢下妥協。 社會承受力:支持與疲憊並存 俄羅斯國內民調顯示,約七成民眾表態支持戰爭。然而,這種支持多為「被動式認同」,更多是一種對現狀的無奈接受,而非積極擁護。 經濟下滑、物價上漲、徵兵擴大、戰死者家庭的哀痛,正在侵蝕民眾的耐性。部分年輕專業人才選擇出走,社會潛在裂縫逐步加深。但在嚴密的輿論控制與鎮壓機制下,反戰情緒尚未形成威脅政權的力量。 眼下的俄羅斯呈現一種「表面穩定、暗潮洶湧」的局面:多數人選擇沉默或消極順從,既不熱烈支持,也無力反抗。 評論:耐力賽的未來 俄烏戰爭已演變為一場沒有明顯出路的「耐力賽」。普京的底氣來自體制綁定、經濟支撐與嚴厲控制;烏克蘭的支撐則仰賴西方軍援與國民抵抗意志。雙方皆無退路,因此戰火延宕。 然而,若戰爭繼續無法取得突破,俄羅斯社會內部的不滿將持續累積,經濟壓力與民心疲憊終可能撼動政權基礎。這場戰爭的真正拐點,或許不是戰場,而是俄羅斯國內耐力的臨界點。 ■事件年表|俄烏戰爭重要進程(2022–2025)■ 2022年
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試圖閃電攻下基輔。 3–4月:烏軍守住首都,俄軍撤出北方。 9月:烏軍於哈爾科夫反攻,收復大片失地。 11月:俄軍撤出赫爾松市。 2023年 春夏:烏軍大反攻,進展有限,傷亡慘重。 秋季:俄軍重整動員,戰事長期化。 2024年 初春:俄軍於阿夫迪夫卡取得局部進展。 夏季:烏軍遠程打擊深入俄境。 秋冬:俄羅斯擴大徵兵,戰場消耗升高。 2025年 夏季:俄軍持續在東南部攻勢,膠著未解。 9月:基輔等地遭大規模導彈與無人機襲擊。 10月:扎波羅熱核電廠失去外電,依靠柴油機維持冷卻,烏方指俄方破壞電力線。 📌 結語:戰爭未見停歇跡象。俄羅斯政權能否繼續以「高壓+動員」的模式維持社會承受力,將是左右戰爭走向的關鍵變數。🔗 延伸閱讀: Russia pounds Kyiv, other regions in mass drone and missile attack (Reuters) Russia says external power needed for Ukraine nuclear plant cooled by emergency generators (Reuters) Russia accused of sabotaging last power line into Zaporizhzhia nuclear plant (The Guardian)


路透社新聞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