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政壇,國民黨(Kuomintang, KMT)長期扮演藍營核心角色。對於美國媒體與智庫而言,KMT 不僅是一個在地政黨,更是跨海峽關係、台美互動、區域戰略博弈中的重要變項。本文在梳理美媒/智庫對 KMT 的期待與評價後,提出個人觀點:KMT 若想在未來重新出發,必須在認同重塑與策略彈性間取得新平衡。 一、在美媒與智庫眼中的 KMT:定位與期待 1. 作為「溝通橋梁」的潛力被期待 許多美國智庫與媒體視 KMT 為兩岸政策可能回歸溫和、對話路線的一條「合理選項」: 在台美關係緊張升級時,美媒有時把 KMT 描繪為對美較友善、能穩定兩岸關係的一方,認為若 KMT 執政,兩岸政策或許會走回比較「務實」與「降低衝突風險」的路線。 在某些演講或會議中,KMT 的代表曾與美國智庫對話,討論區域戰略、兩岸互動與安全議題。這些互動被解讀為一種被視為「可溝通的政治實體」身份。 這種期待背後的邏輯是:相較於民進黨的鮮明台灣主體性、重安全壓力、兩岸對抗立場,美國觀察者有時更願意相信 KMT 可居中調節、在維持國家安全與避開衝突之間扮演穩定器角色。 2. 評價既有保留,也有批判 儘管存在上述期待,美國媒體與智庫對 KMT 的評價並非沒有保留,且指出諸多疑問與風險。 信念與定位不穩:評論者常指出,KMT 在兩岸認同、台灣主權議題上的模糊立場,使其在選民與國際上信任度受限。若在重大外交安全議題上表態模糊,易被視為缺乏堅定性。 依賴中國風險:有觀察指出,KMT 與中國的互動有時被質疑過度依賴對岸資源或通道,可能被牽制或做為北京影響力操作的切入口。這類批評在美媒報導中常見。 實務能力與改革意志:即使 KMT 若重返執政,其是否有能力兌現改革、在國防、外交、能源、科技等關鍵領域與國際標準對接,仍為美媒與智庫所疑。過去 KMT 任期內的政策失誤與信任危機,仍是被頻繁提及的歷史包袱。 二、近期動態與觀察指標 在近年的報導中,有幾個值得關注的動作與訊號: KMT 智庫論述:不宜過度倚賴2025 年初,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基金會發表聲明,主張台灣不能把未來安全完全建基在美國,要求政府正視兩岸關係與外交自主性。這在美媒與區域評論圈被視為 KMT 試圖在對美與對中之間尋找新的政策平衡。 1.與 AIT 的對話
2025 年 8 月,KMT 代表出席與美國在台協會(AIT)的會談,討論國防與安全議題。這次會面被看作美方願意與在野黨——特別是 KMT——保持對話管道的象徵。 2.兩岸外交說法與論壇回響
在「AIT 台灣地位」等敏感議題上,KMT 與泛藍圈層有時強烈反駁美國官方或半官方言論被視為干預。但是,有評論指出這類表態可能進一步凸顯 KMT 在國際語境中的尷尬定位。舉例來說,當 AIT 發表關於戰後條約與台灣地位的聲明時,KMT 方面「反擊」,成了台灣內部媒體對抗美國立場的一環。這些動作可視為 KMT 嘗試重新在國際與國內之間調整其政治腳步、重塑信任。 三、我對 KMT 在美媒眼中的定位與未來挑戰:三大觀點 1. 重塑國家認同是「關鍵起點」 若 KMT 要贏得美國觀察者與國際支持,其認同敘述必須更透明、更有邏輯一致性。過去 KMT 在「中華民國憲政體系」、「中華文化認同」、「與中國互動模式」之間的走鋼索操作,常被外界視為搖擺不定。未來若能提出一種既維持主權尊嚴、又避免過度對抗的新共識說法,才可能在美媒評價中脫穎而出。 2. 風險管理與透明度是信任基礎 與中國互動上的資金、通道、文化交流等,都易成為外界焦點與疑慮。KMT 若能在黨內與政策操作上建立高度透明機制—如黨與對岸往返記錄披露、財務監督、政策風險揭露—將有助於降低「親中操控/被影響」的指控空間,也能提升其在美國媒體與智庫圈的可信度。 3. 戰略彈性與國際能見度並重 KMT 不能只是面向內部政治區隔,而需更積極在國際議題上展現角色。這包括: 積極與美國智庫對話,在區域安全、網絡安全、經濟供應鏈等議題提出具體政策願景;在兩岸政策上保持彈性策略:既避免過度對抗,又不可缺乏決斷;在外交與國防資源整合、跨國協作(如智庫、學界、民間交流)上持續拓展能見度。 若能做到這幾點,KMT 在美國媒體與智庫中,或可從「被期待的選項」升格為「被信賴的政治力量」。 四、結語:期待並非保證 美國媒體與智庫對 KMT 的期待,往往寄寓在其做為對話渠道、穩定變數與風險管理者的角色上。然而,這些期待本身帶著隱含批判:若 KMT 繼續僅以模糊策略、過往包袱與利益糾葛打底,這些期待可能反變為壓力或質疑點。 在未來重返舞台的過程中,KMT 必須讓其對外論述與對內治理都顯得有制度的穩定性與策略的前瞻性,才能真正轉化外界的期待為支持力,而不只是被觀察、被期待、被質疑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