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明淑(장명숙)、李京信(이경신)
現在想起來,我似乎一直在慢慢整理人生。 整理後的感想是:「哎,人生,也不過僅此而已!」 我不填滿物品,而是清理物品;我不讓厭惡住進心裡,而是拓寬胸襟。
慰勞的發明
✐ 𝚏𝚛𝚘𝚖 京信:
前一陣子和即將結婚的大學學妹久違地見了面。開心赴約的路上,想像著即將成為人妻的她一定面帶笑容。然而遞出喜帖的她,臉上卻堆滿憂愁。我聽過兩人之間許多戀愛故事,也知道新郎的人品優秀,實在是猜不到究竟發生什麼事。
「你有什麼煩惱嗎?」 小心翼翼開口提問後,她的眼淚一滴一滴掉下來。 原因呢,來自於公司。她在公司碰到一些問題,雖然已經努力嘗試各種方法,最後都沒成功,說自己已經自暴自棄了。經歷各種風波後,她也沒了信心,甚至不敢嘗試換工作。就這樣在我面前哭了一個小時,我卻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話到喉頭又幾次收回去的我,最後說出的是:「先迴避狀況吧!事情總會過去。」
看著她努力擠出笑容,最後肩膀依然往下沉,走進地鐵站,那背影看起來十分淒涼。沒想到自己能給出的安慰竟是如此不足,覺得自己好落魄。
𓂃
✐ 𝚏𝚛𝚘𝚖 米蘭阿嬤:
年輕時若有人向我傾訴煩惱,我也會跟著心情沉重。 我本身情緒很容易被人影響,經常跟著落淚,也會 感到焦躁,不知該如何拯救這些受傷的靈魂。很多時候經常煩惱著不知該說些什麼安慰對方、該告訴對方哪一條路才正確而無法成眠。
因為上了年紀後,經常被人諮商健康、戀愛、經濟、子女、丈夫等問題,當其他人的諮商師,後來我終於明白,當其 他人有煩惱,而我太急著想給出答案時,反而講不出有意義的答案。
最近如果有人想向我尋求建議,我會努力盡量以自己的經驗給出客觀建議。不過,當對方處於看不見出口的慘澹情況, 我會借出我的肩膀,讓他大哭一場。
我不說「沒關係,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加油,繼續鼓起勇氣」、「不是只有你這樣,忍一忍就過了」之類的話。 這些話聽在他人心裡,只會更覺得喘不過氣。黑格爾曾說「打 開心門的手把在心裡面,而非外頭」,有時候在對方自己打開門走出來,自己找到解答的過程中默默等待,可能是最現實、也最有效的安慰。
有對象可以一吐心事,自己不再感覺孤單一人時,結冰的心就會慢慢融化。
「是啊!就盡情大哭一場吧!有想說的話,我都聽你說。當心裡的力量也消逝殆盡,無力開口說話也沒關係,就坐在我身旁靜靜休息吧!我們一起等,等你的能量再次恢復。」
幸福的個人主義者
✐ 𝚏𝚛𝚘𝚖 京信:
午餐時間,公司附近的咖啡廳全都座無虛席。有時會想,韓國什麼時候開始這麼喜歡咖啡?當然,我也是坐在咖啡廳裡的其中一個人。
你問我喜歡咖啡嗎?不,其實我有短暫性失眠,所以並不常喝咖啡。喝的話也會點低咖啡因,喝淡一點的。其實喝咖啡倒也不是喜歡那個味道,比較像是一種維持關係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參與飯後喝咖啡聊天的聚會。
抽菸似乎也是這樣。最近很多人因健康因素戒菸,但在公司周圍的空地,還是能看見三五成群一起抽菸的人。很少人自己抽菸,一定會一起出去抽。他們的邏輯也很類似,說邊抽菸邊聊工作,還可以獲得一些公司內部訊息。
若是自己喜歡的事,當然不成問題,不過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人怕被疏遠,而選擇一同加入。在韓國,每場公司聚餐都不缺席,參與咖啡團或抽菸團才能避免被貼上「個人主義者」 標籤,有時這種風氣讓我感覺壓抑,喘不過氣。
𓂃
✐ 𝚏𝚛𝚘𝚖 米蘭阿嬤:
我是「個人主義者」,喜歡「Live and Let Live」這種說法,也就是「我過我的生活,也讓他們過他們的生活」。當我這么說,對方通常會眼睛瞪大看著我,我就會接著說明,個人主義並不代表自私。
自私主義是不管其他人,只在意自己權力的態度。不久前,我看到一則新聞,正好說明極端自私主義的樣貌。故事是這樣子的:國道客運上一名乘客僅買了一張票,卻把行李放在 隔壁位子上,不讓其他人坐。該名乘客因此和司機起了口角。 像這樣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私主義,我們應該摒棄。
然而個人主義並不是這樣的,雖然強調自己的個性與獨立,卻不會侵害他人權益。不打破團體的和諧,但也不單只考慮團體的和諧。竭盡所能活出自我,亦不讓他人光芒黯淡。既 不會礙到他人,又自由自在、幸福過日子,我追求這樣的態度。
來舉個正面的個人主義例子吧!
我曾經到挪威一個美麗城市──格里姆斯塔拜訪朋友。簡單和朋友夫婦打過招呼後,我就移動到生火烤肉的區域了。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海鮮及肉類、蔬菜等,朋友拿烤肉用竹籤給我,要我插上自己喜歡的材料,再放到烤架上。朋友接著說明,要是招待者預先串好食材,客人可能得勉強吃下自己不喜歡的食材,或把食物剩下來,考量到客人喜好不盡相同,這才要我們自己串。
這樣的個人主義多合理呀?我喜歡哪些食材,只有我才知道。反問客人「這很好吃耶!你怎麼不吃?」,勸人家吃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這種過了頭的親切,有時候讓人不舒服。 因此,我反而很感謝朋友極為體貼的個人主義。
法文中有一個單字叫「tolérance」,直翻意思為「寬容、肚量」。無論是親子之間、情侶之間、朋友之間、師徒之間、同事之間,都必須認同「你和我之間不同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對錯,只有差異」。我讓其他人自由,我才能自由,不是嗎?我認為現在韓國社會最欠缺的是「是啊!那也是有可能」的心態。
希望我們社會能夠有更多幸福的個人主義者。
別咬緊牙關過日子
✐ 𝚏𝚛𝚘𝚖 京信:
不久前我因為臼齒有裂縫,去了趟牙醫診所。看完牙 齒正要走出醫院,醫生問我最近不是壓力很大。 我不明白箇中緣故,看向醫生。他笑著說:「你太用力咬牙齒,才會產生裂縫啊!牙齦也略微往下移了。哎呀,別太咬緊牙關,這麼拚命討生活啦!」
頓時感覺自己的心事好像被醫生看穿了。雖然平時表面裝作若無其事,但其實那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我過得並不好。然而年過四十了還把「壓力大」寫在臉上,又怕被其他人認為,這麼大的人連自己都管不好,一直沒能正視壓力,殊不知壓力早已弄壞身體。
生活品質取決於如何管控壓力。健康心理學家凱莉.麥高尼格在 TED 的演講中表示,我們應將壓力變成朋友。她說如果相信自己擁有將壓力轉換為生活動力的能力,壓力就不是毒藥,而是萬靈丹。
所以我決定給自己施壓健康的壓力──開始做運動。結果努力運動,讓身體累一點後,重重心事就慢慢消失了。流個滿頭大汗後,彷彿身心的毒素都被排得一乾二淨,全身舒爽。
𓂃
✐ 𝚏𝚛𝚘𝚖 米蘭阿嬤:
有一回,我經常見的小朋友生日,我和修女帶孩子去玩具店挑他想要的生日禮物。年僅七歲的小朋友開心得不得了,但脫口而出的話卻令我有些意外。
「挑什麼好?啊,壓力好大!」 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心想「是啊!從好幾樣東西中做出選擇,當然是七歲小孩人生中最大的煩惱。」 人人皆有壓力,而承受極大壓力會使人反覆產生極度的恐懼感與不安症狀。甚至可能出現恐慌症狀,好比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感受到面臨死亡威脅的恐懼感。當心裡的大石頭重得自己無法負荷,心就會生病。
調節壓力也是我很感興趣的領域之一。拍攝「米蘭阿嬤」 頻道影片的前一天,我經常睡不著覺。我研讀心理學書籍,也向專家討教過,結果得到的共同建議是這樣的:
「創造自己的舒緩緊張儀式」
創造自己的專屬儀式?我想,既然都要活下去,那不如用喜歡的事情填滿自己的一天,一定比做些自己討厭的事情更好吧?我則決定花時間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當作我的專屬儀式。 當有事情讓我緊張起來,我就會看著水、天空或陽光,聽著聲音「發呆」。靜靜將注意力集中在某處,就會感覺交感神經平靜下來。我們可以在承受壓力後再去調節,也可以事前創造心靈餘裕空間,為日後接受刺激做準備。
每天早晨起床後與睡前,我都會各花三十分鐘做伸展運動。做伸展運動是為了放鬆身體,和身體對話。試著和身體對話,告訴它「今天也請多指教」、「今天很忙吧」、「辛苦你忙到這麼晚」說完以後,一定能感覺身心都更柔軟一點了。
.
.
.
✦ 內容取自《 這就是我的人生啊!:米蘭阿嬤與你聊生活、愛與老去的智慧書 》/寶鼎出版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