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詹姆斯.唐納德博士(James N. Donald, PhD)、克雷格.哈斯特(Craig S. Hassed, OAM)
什麼能夠讓一位領導者暫停下來、再做應對,而不是立即反彈和慌張,或被未經驗證的假設和錯誤訊息扯離正軌呢?在注意力和態度方面,領導者該維持什麼樣的品質,才能做出清楚的應對呢?領導工作需要甚至要求一種特定的注意力。既能專注又能覺察,同時敞開接受不同的觀點、選擇、假設及意見。此外,持有敏銳的情境意識,懂得「察言觀色」,知道何時該慢、何時該快。基本上,領導工作需要做出有意識的應對,也就是說,領導者必須具備「有意識的注意力」。
在本章,我們將打開領導力在這個資訊淹沒的時代會面臨的一些挑戰。
近年來對於領導者注意力的要求似乎加倍增長,認知超載和社交距離這兩個原因,可能會把主管們推向微觀管理,如此當然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這現象與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相吻合:過度使用科技媒介的聯絡及工作模式,會干擾人們腦中較高階的(執行)功能,比如注意力調節、記憶和情緒商數(EQ),而這些功能對於做好領導工作至關緊要。
對於老練的管理者來說,通常會優先考慮面對面的互動,以及更有條理的工作模式;反過來說,面對以科技媒介為主的協作和管理,可能會增加他們的認知負擔,甚至形成一種威脅。
如同腳下的油門愈踩愈重,使我們陷入長期超速的狀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本書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在超連結的大環境下,做好領導工作所需的特質與技能。我們的目的是,為忙碌、高效的領導者提供一套務實、易懂、以實證為基礎的指南,幫助他們克服「隨時待命」的文化所帶來的挑戰,並在過程中避免失去你的團隊或者你自己。
什麼在驅動我們隨時待命?
與領導者合作的經驗,以及各種相關研究的參考,引領我們發現有兩大主要的力量,在強烈影響著「隨時待命」的領導模式。一種力量我們稱之為「環境驅動力」(environmental drivers),另一種我們稱之為「文化強化力」(cultural reinforcers)。每一種力量都是相互支持的,工作環境的改變會觸發文化的改變,接著進一步帶動環境的轉變與適應。我們認為這兩股力量,是隨時待命的工作模式,以及領導力所面臨的挑戰核心,也是找到解決方案的鑰匙。
環境驅動力
開放式辦公室就是一個顯而易懂的例子。開放式格局的設計,用意在於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連結與協作。主管與員工們坐在一起,藉此打造出一個公平的競技場,於是人們認定:創意勝於管理職權。這種空間設計會創造偶然(且不可控)的「相遇」,原本象徵著成員之間資訊的共享與連結的建立。可是,除了這些好處之外,開放式的工作環境也教人付出代價,這些都有據可查,包括員工不能專注於任務、進行深度思考和避免分心。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同事說「我在家能做得更多!」呢?
研究發現,在開放式的辦公室,與同事共處一室的職場環境,員工們通常會受到更多的工作干擾,因而削弱他們的能力去完成更複雜的作業。有趣的是,一項研究發現:事實上,開放式辦公室破壞了同事之間面對面的溝通。這項研究追蹤了兩家《財富》 (Fortune)雜誌五百大企業,他們轉變成開放式辦公室的過程,結果發現面對面交流的比例驚人地下滑了 70%。員工們擔心打擾同事,又不希望偶爾的交談被近在咫尺的幾十個人聽到,於是轉而使用線上的即時通訊軟體。實體空間的緊密相連,實際上卻把人與人的距離拉得更遠,進而把他們推向隔離、私密的線上交談模式,破壞開放式辦公室原本為強化員工連結的設計意涵。
也許一個更大、影響更深遠的趨勢是,更加先進的線上協作工具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這些工具可以建立虛擬的工作空間,讓人們能夠進行高度繁複的協作,及專案任務的管理。線上平台如 Slack、Asana 和 Monday.com,都只是市場上眾多數位管理工具的一小部分,主要的設計目的在於幫助規劃和交件,以及追蹤團隊成員在合作專案中的表現。儘管這些工具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力和效率,但是也帶來一些風險與挑戰,而人們對此尚不甚了解。
由於更新通知和干擾的頻率很高,人們的注意力調節能力受到影響,就變成主要的問題,致使持續專注於複雜任務的能力變弱,這些都攸關一位領導者的核心事務。協作工具具備即時通訊的功能,表示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在線上,協作者就能隨時與你取得聯絡;你會很容易受到打擾。根據一個針對這些工具所做的最新評語描述如下:
在大企業的員工,平均每人每週發送 200 多則 Slack訊息……要跟上這些對話簡直就像一份全職的工作。一段時日之後,這些軟體就會從幫助你工作,變成讓你無法完成工作。
在以溝通為主力的職位,上述這些影響可能更加嚴重。比方,在前述的那項澳洲電信公司的研究報告中,公司內部的員工表示,平均每天花 5.5 小時進行溝通(如會議和用科技媒介的溝通)。如此一來,平均一個工作天僅剩下兩小時能用來完成要務。可見一天以內,有超多時間可以用來打擾別人,以及被別人打擾啊!
另一項相關的研究,則是以美國和印度的工程師為觀察對象,結果發現在個人主義職場文化中,尤以個人績效獎勵機制突出的,更容易使工程師把來自同事的協助詢求視為是工作上的打擾,而不是作業必要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工作干擾對人們作業上的負面影響,似乎會因個人主義的職場文化而更加惡化。
文化強化力
比起環境驅動力,這些文化強化力不那麼具體,可能也不那麼明顯。但是,它們對個人如何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例如,從辦公桌轉換到行動科技的作業模式(一個「環境驅動力」 ),對於管理者的期望值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員工在何時、何地會回覆訊息,以及下班後完成的工作量有多少,都不能同以往一樣地考慮。這些期望往往是心照不宣的,並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文化,促使人們在下班後繼續合作,建立起一種集體意識,把這種現象視為常態,甚至是預期的必然。一旦團隊或企業中的大多數人都以這種方式工作,那些不會或不能在下班後工作的人,就會愈來愈難設定界線。即使公司或專案團隊明確地表示「人們可以選擇工作的時間」,社會上對於加班還是會有一定的預期。由於我們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此這些社會「暗流」可能很難抵擋,儘管它們往往沒有被表達出來。
另一個問題是組織的「多工時間觀」 (polychronicity),或是員工在一定程度上認為,自己服務的機構會重視和優先考慮多工作業的能力。這種做法甚至在徵才內容中,被形容為「可取的特質」。我們可以說,網路世界使多工作業變得普遍和複雜,是以往所前所未聞的。相較於在會議中只是努力做筆記和聆聽,線上協作意味著,人們在數個平台上同時執行許多任務,並隨著訊息和提示的送達,在平台之間切換(或者經常做出回應)。因此,多工作業可以說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大腦的認知負荷也更大。在許多組織裡,這種工作方式已經成為常態,甚至是期望。它迷惑我們,造出一種假象:我們可以完成更多事,擁有更充實的生活。
在競爭激烈和績效導向的職位與工作場域中,這些文化強化力可能更巨大。
整體而言,這些工作文化假設、期望和壓力,環繞著積極的回應、多工作業和媒體使用等行為,顯然大大地加強隨時待命工作型態的環境驅動力。接下來,讓我們探究一下,這種工作文化在企業下游對人們所造成的一些影響。
下游人力的衝擊
就「隨時待命」的工作型態對人類的影響而言,有科學研究指向一種「慢性紊亂症狀」,會破壞人們頭腦的清晰度、應對複雜事物的能力、下決策的品質,以及工作中體會到的連結感和愉悅感。我們認為,專業人士主要從三個面向,感受到這些潛在的不利因素:
➊ 認知上的影響
關於隨時待命工作型態所造成的衝擊,被討論最多的,也許就是它對大腦認知能力的影響。幾乎每一項工作,都要求個人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手頭的任務上,分清輕重緩急做出決策和規劃。對於領導者來說,這些技能是領導他人的基礎。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領導者,他們也普遍認為,自己為過多的優先事務、當責(accountability)及資訊來源疲於奔命。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有趣地揭示,指出領導者有釐清「輕重緩急」的能力問題。
用於協作和溝通的閃亮新工具,承諾為人們帶來巨大的動力、活力和效率。新工具讓領導者隨時掌握大量的資訊,有助於確定優先事項、分配任務及監督進展,並且使企業和團隊能夠快速應對業務環境的變化。在這種工作模式中,隨著目標的實現和解決方案的開展,人們會感到精力充沛、速度飛快,甚至得心應手。然而,這些工作方式也往往會產生一種能量上的傾向,偏好做事、反應、達成目標,唯獨欠缺了領導。很快地,處理大量湧入的溝通訊息變成「工作」,而真正的領導工作,則被淹沒在資訊洪流之中。
當領導者變得分身乏術,他們就會長期處於被動狀態,回到黑白二分法的決策,並缺乏計畫和優先順序。這種環境會降低領導者的注意力,在認知超載的狀態下,領導者還會做出不切實際的假設,並低估其他選擇。或許最至關緊要的是當領導者感到捉襟見肘時,就會「偷工減料」。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道德醜聞的緣故。
➋ 幸福上的影響
隨時待命的工作型態所影響的另一面向,就是我們在工作內和工作之外的感受。無法關機和離線,使我們長期著壓力和罪惡感,即使當我們渴望關機卻仍感覺煎熬。
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發現一些不同的影響。一個是比較直接的:當我們試圖同時做很多事情時(即多工作業),會馬上感受到情緒失衡及挫敗感。
最後,透過數個縱貫性研究發現,網路依賴症與情緒調節變差有關。這種感覺更為普遍,使人認為有需要與外界保持聯絡,並不斷檢查工作進展。這方面的研究顯示,一旦我們對行動裝置產生這種依賴,心理健康的狀況就會跟著變差(比如承受更多壓力、負面反芻更多、焦慮更大)。
這些都是身為領導者的關鍵技能,他們必須能夠調節自己對情況的情緒反應,以確保團隊的專注力和凝聚力。
➌ 社交上的影響
隨時待命的工作模式所帶來的第三個影響,就是動搖我們與社會的連結。
他們從自己的社交網絡中感受到的明確支持竟然減少。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網路上人群的線上活動及較表面的交流,取代了他們與社會支持之核心源頭的真實連結(家庭、朋友及同事等)。因此,如果我們過度依賴電子裝置,非但不會增加社會連結,反而會減少個人所獲得的連結與支持。
這對領導者具有什麼意義?
針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正在迅速展開,挖掘出嶄新且重要的洞見,剖析我們如何與科技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對我們領導能力的影響。本章內容主要在強調,我們認為衝擊比較明顯的幾個方面為:認知能力、幸福感及社會連結感。然而,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凸顯問題,還要探討領導者及他們的組織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好處,同時不會犧牲我們自己或我們所關心的人。
想知道探究科技如何影響領導者的溝通和人際關係,為領導者提供實用的策略,幫助他們提升人際影響力,並與自己所領導的團隊有更緊密的連結嗎?更多訣竅都在:
✦ 內容取自《 打造高專注正念領導力:6堂AI時代領導人的關鍵練習 》/寶鼎出版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