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比丘選擇在深谷的邊緣打坐禪修,這種環境足以讓人警惕,以免不慎墜落。但這些比丘並不害怕,反而視之為修行的一種訓練方式。如果比丘稍有分心,失去了正念,他必須接受墜入深淵、喪命的可能。然而,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在普通的禪修方式下,他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心,使其靜止。心識總是攀緣於外境,難以安住,為自己製造無窮無盡的苦。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對死亡都有本能的恐懼。因此,當置身真正的生死關頭,例如坐在深谷的邊緣時,心識會自動運作,無需任何外在的強迫,因為死亡一直是心識最深層的恐懼所在。在這樣的時刻,心識會奮力抗拒死亡,並持續喚起正念,不讓自己分心。他的正念時時護持著他,當正念周密地守護心識時,它就不會再輕易滑向其他外緣,而那些外緣正是過去令它痛苦不已的事物。不久後,心識便會安住於禪定之中。採取這種方式的比丘,與其他修行方式的修行者一樣,最終都能獲得讓心識滿意的結果。運用某些方式來喚起對死亡的警覺,是極為重要且有效的修行方法。因此,透過持續保持正念與自我覺察來珍視生命,便能使內心的「法」展現出來。換句話說,修行者能夠清楚地看到原本焦躁不安、紛亂不已的心識如何逐漸安定,趨向於禪定,而且這種轉變並不需要等待太久。
有些比丘會在洞窟內禪坐修行,當他們聽到猛虎的咆哮聲時,他們的心識雖未感到絲毫恐懼,但也無法因為這個聲音而入定。因此,他們必須尋找一種能讓心識收攝的方法,例如當老虎接近時,刻意走到洞窟外端坐,使心識因恐懼而迅速收攝、靜止,並尋找一處老虎無法觸及的安全之地,這樣心識便會平靜下來,自然入定。
一般而言,這些頭陀比丘在恐懼中鍛鍊自己的內心,並堅持這種方式直至入定。他們對於當下沒有任何外在危險可傷害他們深具信心。然而,無論外在環境如何,他們並不關心,因為他們將這種修行視為強化心力、未來增長智慧的機會。即使他們因此喪命,他們也無怨無悔,因為他們對「法」的信念,遠遠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
這正是為什麼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佛法的人,總是不遺餘力地尋找各種能訓練自己的環境與方法。因為他們已經親身體驗過這些修行方式所帶來的成果,就如同投入少量的資本,卻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這樣的修行帶來極大的喜悅,使人樂於持續修行,而不會感到懈怠或無聊;同時,也能去除修行是否有效的疑惑。因為修行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帶來明顯的成果,這些成果確鑿無疑。
比丘可能會在洞窟前靜坐,在山丘上經行,或在岩石裸露的地面上禪坐,甚至在夜間於念住業處的經行中遭遇老虎。他們可能選擇在老虎經常出沒的地方靜坐,以行禪和靜坐來對抗四周震耳欲聾的虎嘯聲。然而,這一切的目的,無非是幫助心識專注,使其比平常更快地安住於禪定。或者,透過從「法」的角度觀察野生動物的本性,喚起觀智慧,以此擺脫對生死的執著,並逐步消解心識中的各種貪愛渴求。
這種方法,絕非自我毀滅的極端手段,而是讓自己解脫生死之苦的修行方式。凡是渴望從輪迴之苦中解脫的人,通常都會採取上述的方法來修行與觀察內心。甚至三界之尊的佛陀,也曾嘗試四十九天禁食的方式來放棄生命,這與前述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因為這是一種需要堅定意志來對抗內心敵人的修行方式。然而,當佛陀發現這並非正確的方法時,他便立即放棄,轉而發願專注修持「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直至證得無上菩提,實現他最初的目標。他進一步下定決心:「若我無法憑此方法證悟無上菩提,那麼我便寧願在此處捨身而亡,絕不離開此金剛座。」這顯示出,即便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他仍堅持修行,因為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當我們想到這些世間最崇高的修行典範,不論是佛陀、聲聞弟子,還是世界各地潛心修行的行者,他們的行持,無論多麼與世俗格格不入,總是能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禪修比丘會根據各自的根性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精進鍛鍊自身。他們之所以如此行持,並非為了自我誇耀,亦非認為自己比導師或其他人更為勇敢或高明,而是因為他們純粹希望透過這些方法,找到能夠滅苦的「法」,並親證其深義。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與佛陀當年不惜犧牲生命以求證悟的行持相比,甚至連他腳下的塵土都不如。因此,他們怎敢自詡付出的努力比導師更多?當他們的修行與佛陀相比微不足道時,又怎會有炫耀之心?
若我們仔細思考佛陀的修行之道,回顧他如何精進努力,再對照我們自己屢屢退縮、僅僅付出些許努力,甚至害怕超越佛陀的行持,便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實在可恥而卑劣。
我也曾對於這種懦弱的心態感到擅長,然而,在其他需要精進的修行領域,我卻往往不夠精明,甚至缺乏勇氣。這便是世人經常陷入的矛盾——我們總是毫不猶豫地去做智者警告我們不該做的事情,卻對於智者鼓勵我們去實踐的修行躊躇不前。每當我回顧這點,對於自己在錯誤的事上如此「精明」,便感到無比憤怒。因此,讀者們切勿誤以為我是值得效法的榜樣,否則你們可能會走上歧途。
那些從阿姜曼年輕時便開始修行,並且遵循他的教導至今的頭陀比丘們,從未懈怠,也未曾輕言放棄,因為他們視這些修行方法為阿姜曼慈悲心的傳承,並對他的教導心存無比的恭敬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