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和平車站似乎不那麼重要,他是花蓮最北端的車站,也是蘇花公路上的一個中繼點,背山面海,在實際造訪以前,我猜想:他應該是一個小車站,如同台鐵眾多的簡易站或招呼站一樣,可能只有一兩個小小的月台,車站本身可能也是小小的。
但當我抵達現場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完全顛覆了想像:
這個「和平車站」,佔地遼闊、設施完整,規模絲毫不輸許多城市的主要車站。
二等站
雖然我已經寫過不少台鐵車站的文章,但我發現——我似乎還沒解釋過「車站等級」:台鐵的車站分為六級: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簡易站與招呼站。
除了北中南東各有一個「特等站」外,其餘車站都是依據 客運量、貨運量、營運狀況與行車需求 等因素綜合評分。分數越高,等級越高。
和平車站被列為「二等站」,代表它雖非人潮最多,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節點。
再看看台鐵 2024 年的統計資料,每天約有 1433 人 進出這個車站,在全台 242 個站中名列第 120 名,正好位居中間偏上,這數字,看似普通,卻透露出這座車站的另一面。
「人很多喔!」——來自站長的回答
我到訪那天,是連假的第二天中午。
車站大廳寬敞、乾淨、明亮,前方是設計良好的圓環與大片停車棚,但車站裡頭卻空無一人。 我站在空蕩的大廳,數了數出入口—竟然多達五個。
我忍不住問站長:「請問這裡的人多嗎?」
他笑著回答:「很多喔!」
這答案讓我愣了一下——眼前明明靜悄悄的,到底「多」在哪裡呢?
誰在使用和平車站?
我走近公告欄,才發現這裡的列車班次到晚上十一點都有,再仔細看,分布並不平均—清晨與傍晚最密集,那是上班與下班的時間。
站長解釋,車站外不遠處就是 和平工業區、和平港與和平電廠,是台泥等大型水泥產業的聚落核心,每天早晚都有大量工人與技術人員被一輛又一輛的遊覽車接送上下班。
我後來查資料時,也看到其他旅人提到:尖峰時段車站外滿是遊覽車,還有時間限定的早餐攤,賣米粉湯、油飯、滷蛋等熱食,讓打工人們「吃飽再上班」。
和平車站不是觀光的起點,而是生活的中繼站。
這裡的「人多」,不是匆匆來去的旅人,而是日復一日、安定又重複的打工人的日常,原來,不是這裡沒人——而是我來錯了時間。
水泥與海的對比
走出車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圓環,寬敞得幾乎能想像清晨時一車又一車工人被載走的景象,走出圓環,是「和平工業區」的巨大招牌。遠方還能看到和平港的吊車,邊上堆滿水泥塊與砂石,但說是遠方,根據Google 地圖,走路只要10多分鐘就能到達和平港,冷硬的水泥與砂石,與背後那片蔚藍的海相互對照,和平港更是個「工業專用港」,僅能經過申請與審核才能進入封閉的產業用港口,完全不是想像中陽光沙灘比基尼的休憩用海灘,產業與自然景觀,似乎在這裡達成了尖銳的對比。
教育與觀光的新風景
看到這裡,或許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這地方這麼工業化,應該沒什麼造訪的價值吧!」
其實,車站旁還有一個「台泥 DAKA 園區」,這是工業、文化、環境、教育等共生的區域,可以作為蘇花公路上的中繼站,想要了解水泥產業,或是了解水泥產業如何和海洋生態和平共存的休閒地點。
台泥 DAKA 園區是以「水泥」為主題的園區,園區內有 7-11、星巴克、文創小店與展覽空間,還設有導覽與親子活動,甚至介紹和平港的生態與復育工作,灰白的建築與妥善規畫的展場,想要帶小朋友來放電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眼中的和平車站
和平車站沒有太魯閣那樣壯麗的峽谷風光,也不像市區那樣熱鬧喧囂,這裡的人,每天來、每天走——火車停靠、再開走,在這樣日復一日的重複中,藏著一種叫做「歲月靜好」的日常,實踐著「和平」這兩個字:把打工人們的生活串聯起來,日復一日地送往各自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