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第一次不跟工作綁在一起的出國行程。
今年也算是撿到教師節、中秋節、雙十連假的休假大空檔,所以只要請幾天特休,就可以自己製造兩周的假期。
前一陣子的工作陰霾,促使我重新思考,一直長時間把工作放在優先的日子,如果換個方式會怎樣?我喜歡我的工作,我也喜歡工作,我曾經無數次問自己,如果明天就最後一天日子,我會想要怎麼過這天,我其實沒有特別想法,就把自己該負責的事情做完收尾,度過一樣如常的日子。
但,當我喜歡的工作,被換種形式抽掉後,我日子空烙烙的,改了一些上班的心態跟步調,想著這樣好像也可以,雖然沒有一個真切的目標,但我學習著把生活變成重心。
雖然實行一小段時間,但夾雜著瑣碎工作,總是會讓人感覺無法好好感受生活重心,及脫離工作的圈子。
直到我認真的規畫了十天的假期。
被「本質旅行」的文案燒到,女子的療癒之旅:尋找內在力量與自愛
峇里島一直在我的印象中是渡假的地方,從沒想過原來有這麼豐富的歷史底蘊。
前面五天,跟著純女子團體,一起作了瑜珈,經過音療,賴爺手相,瀑布洗禮。
一群陌生女子,年齡從28-58不等,有母女檔,單身失戀女,母胎單身女,離婚女,剛離開工作15年的女人,跟我這個職涯上徘徊的女人。
原來大家圍繞的是療癒、愛情、命運、與自己和解等,我覺得很有趣,怎麼會想跟陌生人分享這些呢?但事實上就是越是陌生的人,你似乎就可以越敞開心扉,分享一些你自己認為會被別人評斷的事,因為可能之後你都不會再見到面,所以反而像是個樹洞,大家這幾天短暫的緣分,交流了彼此的人生。
我,依舊很難把全部的自己交代,但聽了好多人生故事,感覺前面五天的旅程,帶回了很多經驗跟有趣的緣分。
後面五天,開始自己的旅行,用KK DAY & Klook訂了水明漾的海邊行程
體驗了浮潛2小時,跟衝浪2小時。
也算是把自己的身體體驗再加上一些有趣的事情。
在海上衝浪時,我覺得真的是一項從外面看似簡單的運動,但光趴在板子上順著波浪起伏,就已經會耗掉很多力氣,更枉論要努力地在板子上快速變換姿勢站起來了。
我不得不思考,我們在岸上看著別人看似輕鬆的在海浪中乘風破浪,感覺到羨慕,但自己下去嘗試後,才發現困難度很高,而且需要很大的耐力跟體力。
這不就是我們在社群衝浪時看到其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照片或在Linkedin上看到各種成功人士陳述著自己的成功時,我們的感受嗎?
都還是要回歸到自己本身期望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才會知道在岸上陽傘下喝杯椰子水的日子其實是很好的,但人呢?就是會想要有各式體驗,都是為了在未來的那杯椰子水感覺更冰涼更有滋味,因為搭配了在海浪裡掙扎地站起來的那個回憶。
我還不是很確定我真正想要的工作跟生活是甚麼樣子,但我知道我自己喜愛的放鬆狀態是如何,我一直以為持有著一種使命感,付出犧牲為別人,能讓我的人生更有意義,但這一年來感覺很空虛,因為我突然間失去能夠幫助別人的具體權力,剩下的只是空殼,雖然仍有經驗可以幫助大家,但卻無法推進任何具體事項。
我在想可能上天要我去好好停下來思考自己要的是甚麼,我前面十年在海裡衝浪一直在浪頭上,現在被委婉地請下來陽傘下喝杯椰子汁,體感仍是懷念衝浪的滋味,就好好先享受這杯椰子汁吧。
衝浪是一個其實挑戰但安全的運動,因為有教練的指導下,如果核心夠強,其實都是可以站上板子,但你要獨立的完成抓浪、站版,甚至是有特技,那根本很困難。
我覺得跟行銷很像,初階的產品人員在指導下也可以很簡單完成一些活動,但當一個產品從上市前到上市後,甚至到下市,這期間的全部,卻不是容易的事。
關於我自己想要的?我還在持續地問自己。
也會從同齡人的各式現況中,當成是照鏡子一樣的去反思自己,我蠻感謝自己還有反思的能力,不是只是陷在內耗中。
或許我現在的傘下乘涼,是因為我前面十年的努力才能換得。
謝謝這一年的那些痛苦,逼得我不得不去轉變固執的工作態度,但也重新發現了自己對生活的期待跟想法。
這個四十中年人生,我還在持續的領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