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的個案中,有一位74歲的周奶奶讓我在家訪時印象深刻。她曾急促地對我說,經常有一個女鬼跟著她,甚至聲稱那女鬼現在就坐在她身旁。令人驚訝的是,周奶奶能切題提出的問題,表達能力看似正常,卻在這種描述中讓人不寒而慄。
內心正盤算著照顧服務員的服務流程該如何進行,有精神障礙的患者通常需要特別的照護,因有時精神障礙造成的被害妄想會帶來攻擊性的行為,對於照顧服務員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一旁的女兒解釋,醫生診斷為譫妄症(Delirium),是生理不適導致的急性大腦失能。我回想起在專業課程里學習到的內容,心裡瞬間釋然:原來,這並不是精神分裂那樣的慢性病變,而是後續會恢復正常的「急症」。
那麼,什麼是譫妄?它與我們俗稱的「精神分裂」——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又有何不同?
一、譫妄: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
譫妄是一種急性大腦失能,通常由身體其他問題引發,例如感染、電解質失衡或營養不良。它的特點是突然發生,常在數小時或數天內讓患者變得神智不清、情緒波動劇烈,甚至出現幻覺和妄想。
譫妄就像一場暴雨,短時間內讓道路積水,阻礙通行。但只要暴雨停止、積水蒸發,道路很快恢復通暢。
1️⃣ 譫妄的表現:高活動力與低活動力
• 高活動力譫妄:患者躁動不安、情緒快速變化、不配合治療,甚至會看到不存在的事物。
• 低活動力譫妄:患者異常嗜睡、行動遲緩,看似發呆,常被誤認為疲倦或抑鬱。
2️⃣ 誰更容易出現譫妄?
以下情況容易誘發譫妄:
• 剛經歷手術或住進加護病房
• 營養不良或脫水
• 年齡大於65歲,伴隨多重健康問題
• 感染(如肺炎、泌尿道感染)
• 電解質失衡(如血鈉過低)
3️⃣ 譫妄能治癒嗎?
譫妄是可逆的,只要找出病因並對症處理,例如:
• 感染患者需使用抗生素
• 電解質失衡者需補充鈉或鈣
• 脫水或營養不良者需適當補充營養
當問題解決後,大腦功能大多能完全恢復,就像雨過天晴後,世界重現明朗。
二、思覺失調:長期的大腦功能挑戰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也就是俗稱的精神分裂,是一種慢性大腦功能障礙,通常表現為:
• 幻覺:如聽到不存在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影像
• 妄想:如堅信有人要加害自己,或相信自己有非現實的特殊能力
• 現實感喪失:難以區分真實與虛構,導致情緒和行為異常
思覺失調不同於譫妄的「短暫暴雨」,它更像全球氣候變暖。大腦長期的功能異常無法完全治癒,但通過藥物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讓患者找到新的生活平衡,
三、 如何快速區分譫妄與思覺失調?
判斷患者的狀況時,可以先檢視以下三個問題作初步的判斷:
1️⃣ 症狀是否突然出現?
• 是 → 更可能是譫妄
• 否 → 更可能是思覺失調
2️⃣ 症狀是否波動明顯?
• 是 → 更偏向譫妄(如白天與夜晚差異大)
• 否 → 更偏向思覺失調
3️⃣ 是否有明顯的生理誘因?
• 有 → 較可能是譫妄(如感染、電解質失衡)
• 無 → 較可能是思覺失調
總結:理解是最好的支持
譫妄與思覺失調雖然看似相似,但本質完全不同:
• 譫妄是短暫的「暴雨」,只要解決病因,患者多數能完全恢復。
• 思覺失調則是「全球氣候變暖」,需要長期調適與管理,雖然無法治癒,但患者仍然可以穩定生活。
當清楚區分這兩種情況,就能更好地支持個案和家屬,而不是急著貼精神障礙的標籤。正如周奶奶的故事提醒我們:理解能消除恐懼,讓人可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陪伴與幫助需要的人,畢竟若是真的有精神障礙方面的問題,可能因為被害妄想而產生言語或是肢體攻擊行為,這將大大提高照顧者的照顧風險和延誤治療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