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把湯勺插進史書邊角盪漾起小風暴的戲劇,當美味攪動權力與記憶時,餐桌立刻變成審判台,且每一口都在改寫案情。「味覺敘事」是用料理、食材與烹飪過程來推動情節與觀點的表述方式,它把抽象的政治與歷史轉化為入口即懂的味道座標,讓觀眾以舌頭當羅盤。
而在這部劇中,味覺敘事則對準了一個被貼上標籤的君主,於是廚房成了辯論場,創新菜色與懷舊食譜相互激盪,讓「誰是暴君」這題目不再只看史官的手。
用味覺顛覆史書
先看權力的配方:劇情以一個從現代穿越到朝鮮時期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她把新式料理當作改革的隱喻,祖傳食譜當作體制的護城河,於是君主的「貪吃」與美女廚師的每日腦力激盪,其說是放縱不如說是以美味來安民的政治想像。
用菜刀重寫歷史,用湯勺顛覆權力結構。那句老話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但在這裡,歷史是會做菜的人寫的。因為能讓暴君閉嘴、臣子落淚的,不是刀劍,而是一口完美的熱湯拌飯。
娛樂性:穿越與美食幻境
誇張,卻好笑。現代廚師帶著知識穿越古代、眾人入口即飛天的特效場景與「料理小當家」式的迷幻反應,把嚴肅議題裹上糖衣並成功延長觀眾耐心。穿越啊、靈光乍現啊、吃一口料理就像嗑藥一樣嗨到靈魂出竅——有時我真的想拿遙控器去量血糖。可偏偏,就是這樣的「太誇張」,讓人看得心甘情願。人生不就是這樣嘛?現實太鹹,就該配點荒謬的甜。
東西方料理的細節與知識性
最讓我折服的,是那細膩的美食對照。東方的味覺記憶、與西方的食材邏輯,在廚師的手裡彼此融合,像一場跨文化的交響樂。芝麻油遇上橄欖油,薑汁碰見奶油,結果居然不打架——反而一起跳起探戈。
重點在代換。當西方食材缺席時,劇中用在地發酵與根莖類去補位,再把慢煮等技術嫁接到傳統工序,讓所謂宮廷Fusion落地而不只是一句口號。例如,用濃厚豆麴替代起司風味,觀影時就能理解為何角色會驚呼。還有,把牛蒡想像成馬鈴薯的口感替身,便知道廚房如何解難。看見低溫處理搭配炙燒的組合,不妨留意口感層次的節奏。
我的歐洲餐桌日常,代換其實也是移居生活的日常。在歐洲市場找不到熟悉食材時,換一種發酵、換一種切法或換一種火候,也能把記憶裡的味道叫回來並理解飲食文化如何互相成全。
「望雲錄」:食譜書也是藝術
它畫得實在太美,這本關鍵道具把菜色畫成花鳥圖等級的手稿與典雅裝幀,內容不只記錄步驟也投射了以美食致「聖君」的願景,使文物與劇情互相加溫。尚宮那句話我到現在都忘不了——「這就像在畫花鳥圖。」是啊,美食本來就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讓靈魂覺得自己活得不錯。
看完「暴君的廚師」看見的除了是古今穿越的浪漫情愛,還有一桌政治與料理的雙重試菜。所謂「暴君」不一定是掌權者,有時候,是我們自己:被慾望、被野心、被習慣餵大的那個內在的暴君,而料理,就是一場自我救贖。畢竟,當湯滾起來、蒸氣繞著你轉的時候,誰還分得清什麼是權力、什麼是愛?只知道——香氣升起的那一刻,世界是溫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