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共和重構主義】
Author: CHEN YUAN LI 李承遠
新世代新青年刊 Nouvelle Génération Nouvelle Jeunesse
9th October 2025
本文部分內容撰寫與編修過程中使用了人工智慧工具(如 ChatGPT)進行語言輔助與資料整理。然而,最終的觀點、立論與責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擔,AI 提供的資訊已經過作者再次審查與修正,並不代表該工具或其開發單位的立場。
前言
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民國已進入全面民主化社會,制度上延續了三民主義與五權分立等孫文遺志,同時舉國追隨西方民主潮流,形成「改革即是進步」的浪漫主義氛圍。在立法院,多數委員努力拉票、討論與部署,目的都是要更快推動自己提出的「利民」法案。
「改革(Reform)」一詞至今仍是最響亮的政治口號。對於Z世代而言,成長過程經歷的改革幾乎涵蓋各個領域:包括「對陸政策」、「教育」、「司法」、「醫療制度」、「護理師福利待遇」、「科技」與「軍事」等。然而,每一項改革背後,是否真的充分考慮到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是否完整納入了對經濟與政治「效果與後果」的評估?在法案倉促通過的情況下,多數民眾往往並未自行閱讀或分析法案,而是依靠媒體、政治人物、甚至網路紅人所提供的片面觀點。這些資訊多半偏重於宣傳立場,而非客觀理性分析。
本文將以實際案例探討「改革」口號背後的真實影響,並進一步提出一種思維框架,幫助民眾提升自主思考與閱讀法案的能力。
關鍵詞 Keywords: 政治,改革,司法,民主,立法
《看懂改革:短期修補與長遠穩健的抉擇》
現代的制度專題,多半可以比喻為一棟搖搖欲墜的大樓。當前許多提案與改革,與其說是在加固「地基」,不如說更像是在倉促裝上「避震器」。這樣的措施雖然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卻往往忽視了長遠的後果。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對改革的效果與後果都有清醒的認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短期成效。改革不該淪為單純吸票的工具,更不該被過度浪漫化。
壹、改革的迷思:為什麼我們容易被「避震器」吸引
上文也許過於抽象難以解讀,讀者可以暫且將「搖搖欲墜的大樓」比做對於現行制度專題的形容、「脆弱的地基」比做所有制度與問題的最根本、「避震器」比做單一的改革行動或想法。而這個段落旨於分析所謂「避震器」如此吸引人的主要原因。
短期效果立竿見影
在立法院中,改革的熱門議題莫過於薪資改革與各類經濟補助,當然也有如司法改革等能夠直接在通過後帶來短期成效的議題,這些法案在通過以後總是能帶動一定可觀數量的民眾獲利(此「利」旨包括金錢或權益在內的所有個人和公眾利益),例如勞動基層的獎勵金、交通改革(行人地獄政策)、補助或學費減免與疫情加給等政策改革,這些政策雖然可以暫時舒緩特殊情況下的壓力,但是長久容易造成結構性的制度問題。(可提出例子過多,本文將挑選三項個案作為探討)
政治操作方便
關於政治操作部分相信生活與民主社會的讀者都深有同感,民眾多傾向於選擇將改革作為主要步調的「進步」政黨,如民主進步黨或台灣民眾黨等,反而守舊保守的穩重勢力只有追隨改革腳步才能跟進獲得部分年輕群眾的支持與關注(Fell, 2021),最近幾年政黨總擅長使用改革需要時間和改革總有失誤作為政策失利的事後台詞(中央社,2022;聯合報,2023)。
改革確實需要時間,也難免出現失誤,這點無庸置疑(Huntington, 1991)。然而,如今人民對於「改革說帖」已不再買單,這本身也反映出制度層面的問題。除了顯而易見卻未被充分調查納入的關鍵環節外,更潛藏著與利益分配相關的考量(Chang, 2021;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23)。這正引出下個論點:「有利可圖」。
有利可圖
如今(2025 年末),時常關注政治新聞與議題的讀者,必定對「光電弊案」有所耳聞,也對「綠能你不能」這句流行語感到熟悉。這些事件都是民眾可以深入了解的案例,它們揭示了改革與圖利之間往往只隔著一線之差(中央社,2023;聯合報,2024)。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自稱改革的政黨,或是標榜新興力量的政治團體,其代表人物也曾因土地開發、政治獻金或標案分配而捲入司法爭議。雖然這些案件尚未定讞,仍存在政治攻防的不同解讀(未定罪之案件請遵循無罪推定原則),但它們至少凸顯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當制度設計缺乏透明與嚴格監督時,任何政黨、任何人物,都有可能在「改革」的名義下被利益所綁架(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23;Chang, 2021)。
社會認知不足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華民國所面臨最嚴峻的社會挑戰之一,正是人民的媒體識讀能力不足,以及社會認知容易隨波逐流。資訊的快速擴散,讓群眾傾向依賴標語、口號或媒體片段來判斷政治與政策,而非深入檢視其背後的制度基礎(Huang, 2020)。這種現象導致多數人只注意到「改革的動作」,卻忽略「改革是否真正加固了地基」。
正如前文所述,當社會結構猶如一棟搖搖欲墜的大樓時,最能吸引目光的往往是「加裝避震器」這種立竿見影的措施。然而,真正能保證長期穩定的,卻是耗時、複雜、甚至短期難見成效的「加固地基」工程。可惜的是,在選舉與媒體框架的影響下,長遠的制度改革往往得不到與其重要性相符的重視(Lin, 2021; Tsai, 2022)。
貳、避震器 vs 地基:改革的兩種層次
避震器式改革 - 特徵
本文所提出,避震器式的改革,旨在透過單一措施創造快速、可觀的短期效果。這類改革通常具有高度可見性與即時性,能在短時間內讓社會大眾感受到「政府有所作為」(Chang, 2021)。例如「司法改革」中的「法庭直播」措施,便屬於典型案例。透過直播,社會一眼就能看到透明化的表象,似乎司法體制因此更進步、更民主(Lin, 2022)。
然而,這類改革的特徵在於 「快而淺」:它強調的是立即的感官效果,而不是長遠的制度鞏固。避震器式改革往往能帶來政治紅利,因為民眾容易被短期成果吸引,媒體也樂於放大這種「有感改革」的形象(Tsai, 2022; Huang, 2020)。但若缺乏更深層次的配套措施,例如法官人事制度獨立、證據調查程序改革、權責制衡的健全化,直播的效果很可能僅止於表面。最終,它甚至可能製造新的問題,例如影響被告隱私、加重審判壓力,甚至淪為政治表演。
因此,避震器式改革的最大特徵,在於它能「立竿見影」地回應社會壓力,但卻缺乏穩固制度基礎的能力。若無後續更全面的制度修正,它所帶來的只是暫時穩定,而非長治久安。
避震器式改革 - 優點
避震器式改革雖然常被批評為治標不治本,但其實也具備若干優點。首先,它能 迅速回應社會壓力。在重大事件或民怨沸騰時,政府若能提出立竿見影的措施,往往能在短時間內安撫輿論、穩定社會情緒(Chang, 2021)。
其次,這類改革 具備高度可見性與政治效果。由於它通常形式簡單、效果直接,例如增加補貼、公開直播或快速修法,民眾能立刻感受到「改變正在發生」,因此對施政者的支持度也更容易短期提升(Tsai, 2022)。
最後,避震器式改革還有 試驗功能。某些短期措施雖然未必能解決結構問題,但卻能作為政策的「試水溫」,幫助政府觀察社會反應,再決定是否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Lin, 2022)。
因此,避震器式改革的優點主要在於 快、顯、穩:能快速推出、立即見效,並短暫鞏固政治與社會秩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在民主社會中經常被採用,儘管其長遠效果仍備受爭議。
避震器式改革 - 缺點
雖然避震器式改革能在短期內帶來可見成效,但其缺點同樣明顯。首先,它往往 治標不治本。這類改革多集中於「看得見的動作」,卻忽視了支撐制度穩定的根本問題。例如司法直播若缺乏司法獨立、人事制度與程序改革的配套,最終只能提供透明化的表象,而無法真正改善司法品質(Lin, 2022)。
其次,避震器式改革容易 製造副作用。短期政策雖然能快速贏得民心,卻可能帶來額外負擔或隱性風險。例如補助加碼可能導致財政赤字、臨時政策可能破壞長期規劃,甚至讓改革變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循環(Chang, 2021)。
再者,這種改革容易淪為 政治表演。在媒體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政黨與政治人物常將改革作為「選票工具」,過度強調改革的浪漫化形象,卻忽略其長遠後果(Tsai, 2022)。當民眾逐漸意識到改革只停留在表面,對政治體制的信任反而可能進一步下降(Huang, 2020)。
因此,避震器式改革的缺點主要在於 淺、亂、虛:淺層次處理、可能帶來結構性混亂,並且最終可能淪為空洞的政治口號。這也正是為什麼單純依賴避震器式改革,難以帶來真正長治久安的制度進步。
地基式改革 - 特徵
與避震器式改革相對,地基式改革的特徵在於其著重於制度的結構性調整與長遠穩定。這類改革通常涉及複雜的制度設計、跨部門協調與深層利益再分配,因而推動緩慢、短期內難以看到明顯成效(Chang, 2021)。
首先,地基式改革往往 隱而不顯。它不像補貼、直播、加碼這類措施能迅速被大眾感知,而是體現在長時間的制度優化,例如醫療體系中護理師人力配置的結構性改革,或司法制度內部的獨立審查機制建置(Lin, 2022)。
其次,這類改革強調 制度韌性與永續性。換言之,它追求的不是立即的「有感」,而是防止制度在外部壓力下崩解。例如推動財政紀律法規、教育公平制度或公共治理的透明化機制,雖然不一定能在選舉前帶來分數,但卻能在社會遭遇衝擊時發揮保護作用(Tsai, 2022)。
最後,地基式改革具有 高抗性與高風險。由於它觸及既得利益與深層結構,因此在推動過程中常遭遇激烈反彈,甚至需要世代累積的政治共識才能完成(Huang, 2020)。但也正因如此,成功的地基式改革往往能改變國家體質,帶來持久的社會信任與政治穩定。
地基式改革 - 優點
地基式改革的最大優點,在於它能夠 強化制度的根本結構,避免改革淪為僅止於表面的修補。由於它針對的是制度的基礎層面,例如治理透明化、司法獨立、人力配置或財政紀律,因此一旦成功推動,就能顯著提升國家的整體韌性(Chang, 2021)。
其次,地基式改革具有 長期穩定與永續性。雖然它的成效往往不易立刻被民眾感知,但在社會遭遇外部衝擊或政權更替時,這些改革能提供持久的保障。例如醫療制度若能建立合理的人力配置與專業保障機制,即使在疫情或高壓情境下,系統仍能保持相對穩定(Lin, 2022)。
再者,地基式改革能夠 建立社會信任與制度合法性。當政策能超越選舉週期,並透過透明的協商與長期的共識形成來推動,民眾對民主體制的信任感便會逐步提升(Tsai, 2022)。這種深層改革雖然推動困難,但成功後的正面影響會遠遠超過短期的政治得分。
因此,地基式改革的優點可概括為 深、穩、久:它深入制度根本、建立穩健基礎,並在時間的考驗下展現持久成效,是真正能夠避免「搖搖欲墜大樓」倒塌的結構性方案。
地基式改革 - 缺點
雖然地基式改革能帶來長遠的穩定,但其缺點同樣明顯。首先,它 推動困難、進度緩慢。由於觸及制度核心與既得利益結構,地基式改革往往需要大量的協商與政治共識,甚至可能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見效(Chang, 2021)。這使得在競爭激烈、週期短促的民主選舉制度下,政治人物缺乏推動的誘因。
其次,地基式改革 短期「無感」。不同於能立刻引發社會迴響的避震器式改革,地基式改革的成效通常隱而不顯,甚至在初期還可能帶來更多不便或衝擊。例如財政紀律改革可能需要刪減補貼、增加稅收,短期內容易引發民怨(Lin, 2022)。
再者,地基式改革具有 高風險與不確定性。由於它涉及深層制度調整,推動過程中常會遭遇反彈,若改革半途而廢,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亂。例如司法人事獨立化若缺乏配套,可能導致體制內部權力真空或更嚴重的派系角力(Tsai, 2022)。
因此,地基式改革的缺點可歸納為 慢、難、險:推動時間長、過程艱難、風險高。它雖然是保障制度穩定的根本之道,但在政治現實與社會氛圍下,往往難以成為優先選項。
參、案例分析
本文將深入探討三個個案,作為本文論點之實際依據。內文包含「司法改革」、「護理系統薪資福利待遇改革」、「教育改革」等三項個案,從這三項個案中我將各提兩項避震器式與地基式改革作為討論。
司法改革
- 避震器式改革 - 法庭直播
司法改革中,法庭直播是一個典型的避震器式改革案例。它的特徵在於 高度可見 與 立竿見影:當庭審被公開轉播,社會大眾能立即感受到「司法透明化」的氛圍,媒體也能即時放送,讓民眾相信司法正在改變(Lin, 2022)。
在台灣,法庭直播的法制化討論始於 2017 年司改國是會議,該會議決議研議法院讓部分案件公開直播(Legislative Yuan, 2017)。2025 年 6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法院組織法》修正草案,由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導推動,明訂「法律審原則公開,事實審原則不公開但可例外公開」的規定(Taiwan People’s Party, 2025)。
然而,這項修法引發高度爭議。包含女法官協會與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在內的 17 個團體公開批評,認為法庭直播將侵害當事人隱私與人格權,甚至可能導致輿論審判(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2025)。此外,司法院本身也指出,目前配套不足,可能需要以「錄影延遲公開」取代即時直播,並建立更明確的啟動標準與技術規範(Legislative Yuan, 2017)。
因此,雖然法庭直播在政治上容易塑造「司法改革的進展」,並能短期提升社會對司法透明化的感受,但它屬於 「快而淺」的改革。它並未觸及司法獨立、法官任用、證據制度等核心問題(Chang, 2021),反而可能因隱私侵害與輿論審判風險,使社會對司法的不信任進一步加劇。
- 避震器式改革 - 快速修法(降低訴訟門檻、擴大速審適用)
另一個典型的避震器式司法改革案例是 快速修法,特別是針對「降低訴訟門檻」與「擴大速審程序適用」的修法。此類修正案的特徵在於能迅速回應社會對「訴訟冗長」與「司法遲延」的不滿,例如《刑事訴訟法》在 2019 年與 2023 年的修正,分別放寬了速審案件的範圍,並降低了適用門檻,目的在於加快審理效率(Legislative Yuan, 2019; Legislative Yuan, 2023)。
這樣的改革往往能在短期內顯示「司法效率提升」,並為執政黨贏得社會掌聲。媒體通常也會以「司法加速」的角度進行正面報導,使民眾立即感受到「司法有改變」的氛圍(Lin, 2022)。
然而,這種快速修法也有其侷限與風險。首先,它多屬於「頭痛醫頭」的應急式措施,並未解決司法體制中深層次的人力不足、案件分配不均、證據調查機制不完善等問題(Chang, 2021)。其次,若速審程序過度擴張,可能導致 程序正義受到侵蝕,例如被告辯護權受限、判決品質下降、甚至加重法官審判壓力(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2021)。最後,這類改革容易流於政治操作:立法者能以「效率提升」作為政績宣傳,但長遠來看,卻未必能真正改善司法信任危機(Tsai, 2022)。
因此,快速修法屬於典型的 避震器式改革:它 快、顯、短效,能帶來立即的政治與社會紅利,但若缺乏結構性配套,最終可能淪為表面工程,甚至衍生新的問題。
- 地基式改革 - 法官、檢察官任用制度改革
在所有司法改革方案之中,法官與檢察官任用制度改革屬於典型的地基式改革。這類改革不追求短期的可見度,而是從根本上改變司法體制的結構。其核心目標在於確保司法專業性與獨立性,避免人事受政治干預,並提升民眾對司法信任。
在台灣,法官與檢察官的任用長期以來採取「國家考試制度」,但過去制度遭批評過於偏重筆試,無法充分檢驗候選人的實務能力與品格操守(Chen, 2020)。2017 年的司改國是會議提出「法官、檢察官應建立多元任用與嚴格評鑑」的建議,強調應加入面試、人格特質評估、專業倫理審查等機制,以確保人選適格(Judicial Yuan, 2017)。
此外,2020 年後的修法方向逐漸往「專業訓練後再任用」發展,要求候選人完成司法官學院的實務訓練,並接受更嚴格的評鑑,才能正式任職(Legislative Yuan, 2020)。2023 年,司法院提出《法官法》部分修正草案,強化法官升遷與評鑑制度,規範不適任法官的淘汰機制,以回應社會「淘汰不了不適任法官」的批評(Judicial Yuan, 2023)。
這些制度改革推動緩慢,社會短期內難以立即感受到成效,也不具備「直播」或「速審」那樣的政治可見度。但其長期意義在於:
- 保障司法獨立:透過透明且專業化的人事程序,減少政治干預。
- 提升專業素質:確保進入體系的人才兼具知識、倫理與人格。
- 建立淘汰機制:讓不適任者能被制度性地篩除,提升司法整體信賴度。
因此,法官與檢察官任用制度改革雖然推動艱難、見效緩慢,卻屬於真正的 「地基式改革」:它能夠鞏固司法制度的穩健與長久發展(Chang, 2021)。
- 地基式改革 - 證據開示與訴訟程序完善
司法程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案件的公平性與正義實現。相比於法庭直播或速審修法這類避震器式改革,證據開示制度(discovery)與訴訟程序完善屬於典型的地基式改革。
在台灣現行制度下,證據揭露並不全面,檢方往往掌握主要偵查資料,而辯方在取證上相對受限。此種「檢方優勢、辯方弱勢」的結構,長期被批評侵蝕被告的防禦權與程序正義(Chen, 2019)。2017 年司改國是會議就已建議應引進更完整的證據開示制度,讓檢、辯雙方能在訴訟開始前就充分掌握彼此的證據,以避免審判成為「資訊不對等的競賽」(Judicial Yuan, 2017)。
此外,訴訟程序的合理化亦是關鍵。台灣的刑事訴訟法在 2021 年及 2023 年陸續修正,納入「檢辯協商」(plea bargaining)與「證據開示部分規範」,試圖回應國際人權標準。然而,學界與司法改革團體指出,這些規範仍然過於保守,未能達到「全面開示」的程度,許多案件仍出現辯方資訊不足的情況(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2021)。
完善的證據開示制度與程序設計雖然推動難度高,但它的長遠價值在於:
- 強化程序正義:確保被告有公平防禦機會。
- 提升判決品質:法官在審理時能基於完整資訊做出裁判。
- 減少冤錯案件:透過資訊透明,降低司法不公的風險。
因此,證據開示與訴訟程序完善屬於典型的 地基式改革:它不像直播或速審能立刻「看得見」,但卻能在長期中鞏固司法體制,提升社會對司法的信任(Chang, 2021)。
護理系統薪資福利待遇改革
- 避震器式改革 - 臨時獎勵金/留任金
在台灣護理體制的改革進程中,臨時獎勵金與留任金政策是最常見的避震器式改革手段。政府面對護理人力不足與高流動率時,往往優先選擇以短期補助或加碼津貼的方式來回應。這類措施最大的特徵在於 快速、可見、具政治宣傳效果,卻缺乏長遠的制度支撐。
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衛福部自 2022 年起推動的 夜班護理人員獎勵金,編列高達 40 億元專款,由中央健保署按月核撥,小夜班每班補助 400 至 600 元,大夜班則為 600 至 1,000 元(MOHW, 2021)。2025 年更進一步啟動 「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計畫」,首度撥付 5.47 億元給符合標準的醫院,目的在於以金錢誘因迫使醫院改善人力配置(PTS News, 2025)。然而,截至發放時,全台仍有 27 家醫院未達標,顯示單靠補助不足以推動全面改善。
除了常態性獎勵,政府也在特殊情境下推出臨時津貼。例如在 COVID-19 疫情期間,針對在加護病房與防疫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衛福部規劃「防疫津貼」與「護理留任津貼」,短期內發放現金補助,藉此安撫人力流失危機(MOHW, 2021)。雖然這些津貼在危機當下確實提供了即時支持,但研究指出,一旦補助結束,護理師的離職率與倦怠感很快回升,顯示這些政策僅能暫時延緩問題,而無法真正改變結構性困境(Wu & Chen, 2021)。
這類措施雖然在政治與輿論層面收效良好,例如民眾可立即感受到「政府有作為」,媒體也樂於報導「夜班護理師加薪、護病比改善」等標題(Lin, 2022),但其本質仍是 一次性補助。它們沒有被納入健保點值公式或薪資結構之中,因此在缺乏制度化保障的情況下,護理師對長期留任的誘因有限。換言之,這些改革 治標不治本,往往淪為「政治短視症」的產物(Chang, 2021)。
因此,臨時獎勵金與留任金雖然在短期內發揮了安撫作用,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護理體制的問題。若沒有進一步推動 護病比入法、薪資結構制度化與長期人力配置改善,這些補助措施終將流於政治性的「避震器式改革」,難以帶來穩健的制度升級。
- 避震器式改革 - 擴大招生/增加國考場次
政府經常以 擴大護理系招生 或 增加護理師國考場次 作為解決人力短缺的手段。這些舉措屬於典型的 避震器式改革:它們在短期內能製造「護理人力增加」的表象,但卻未能觸及結構性問題。
根據衛福部與教育部的統計,自 2015 年以來,台灣每年護理系招生名額逐步擴張,並透過大專院校增額錄取以回應人力需求(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20)。同時,為了加快護理師投入職場,國家考試院與衛福部也多次宣布 增加護理師國考場次,例如自 2019 年起實施每年兩次國考,讓畢業生能更快取得執照投入就業市場(Examination Yuan, 2019)。
這些政策的優點在於,社會與媒體能立即感受到「護理人力有增加的管道」,政治上也能展現政府對醫護人力危機的積極回應(Lin, 2022)。然而,學界與專業團體普遍批評,這些措施實際上 無法解決核心困境。首先,台灣護理師證照人數雖已超過 30 萬,但實際留任醫院的一線護理人員不到三分之一,顯示問題在於 高離職率與惡劣工作條件,而非單純人力不足(Taiwan Nurses Association, 2022)。其次,快速擴大招生可能導致教育品質下降,使新進人力缺乏臨床能力,反而增加醫院訓練成本(Wu, 2021)。
因此,「擴大招生」與「增加國考場次」雖然能短期營造解方的形象,但其效果往往只是 暫時性的數量堆疊,而非改善護病比、薪資結構、職涯保障等結構性問題。它們因此屬於標準的 避震器式改革:快而淺、政治可見,但缺乏真正的制度性影響(Chang, 2021)。
- 地基式改革 - 護病比標準
護病比標準制度化被視為典型的 地基式改革。它不僅是調整薪資或一次性補助,而是直接觸及 醫療體制運作核心──人力配置是否合理,與護理師是否能在安全負荷下執業。
護病比(nurse-patient ratio)長期以來是台灣護理環境的主要爭議。根據台灣護理學會的調查,許多醫院在內外科病房仍維持 1 名護理師須照顧 12 至 15 名病人,遠高於國際建議標準(Taiwan Nurses Association, 2022)。這不僅造成護理人員過勞與高離職率,也影響病人安全與照護品質(Aiken et al., 2014)。
因此,護病比入法的訴求在 2017 年司改國是會議後逐漸被納入政策討論。2023 年,行政院提出 「護理人力政策中長程計畫」,宣布將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作為核心政策目標,預計於 2030 年全面落實,屆時可望增加約 7 萬名護理人力(Executive Yuan, 2023)。同時,衛福部也在 2025 年啟動 三班護病比達標獎勵計畫,雖然初期採取補助方式(首撥 5.47 億元),但官方強調未來會逐步將標準轉為 法定強制規範(MOHW, 2025)。
與「獎勵金」等短期措施不同,護病比入法屬於典型的地基式改革,原因包括:
- 結構性改善:確保每位護理師的負荷合理,從根本上降低過勞與離職率。
- 提升醫療品質:研究顯示,降低護病比可顯著降低病人死亡率與併發症發生率(Aiken et al., 2014)。
- 制度化保障:透過法律規範而非臨時補助,確保改革不會隨政黨輪替或財政緊縮而消失。
雖然護病比入法需要龐大的人力與財政支持,短期內可能增加健保與醫院負擔,但它是鞏固護理制度的基石。與臨時性補助相比,它的改革效應 慢但深遠,能真正改善護理專業的永續發展。
- 地基式改革 - 撤除非護理性工作(行政/搬運/清潔)
另一項屬於 地基式改革 的措施,是將護理人員從大量 非護理性工作 中解放出來,例如行政文書、藥品搬運、檢體運送、病床清潔與陪同照護等。這些任務雖然必要,但不屬於專業護理範疇,卻在台灣醫療體系中長期被迫由護理師承擔(Taiwan Nurses Association, 2022)。
國際研究顯示,當護理人員長時間被分派到非專業性工作時,不僅降低了臨床照護的專注度,也導致專業倦怠與高離職率(Griffiths et al., 2018)。相對地,如果能將這些工作轉交給 醫療助理(healthcare assistants)、行政書記員(ward clerks) 或 後勤人員,則護理人力可更有效率地專注於病人安全與臨床照護。
台灣在 2023 年後已開始討論此方向。衛福部在「護理人力政策中長程計畫」中提及,將推動 醫院內設置護理助理與醫事輔助人力,以分擔非護理性工作(MOHW, 2023)。部分醫院也試行「護理書記員制度」,由專人負責輸入病歷與行政系統,讓護理師減少電腦作業時間(Executive Yuan, 2023)。這些政策雖然推動進度較慢,但若能制度化,將可能成為提升護理工作環境的根本解方。
這項改革的價值在於:
- 提升護理專業性:讓護理人員能專注於臨床與病人照護,而非被行政與後勤瑣事綁架。
- 降低離職率:減少非專業性工作負擔,能顯著改善護理師的職涯滿意度與留任率。
- 改善醫療品質:專業護理時間增加,病人安全與照護品質自然提升。
與津貼、擴招等短期措施不同,「撤除非護理性工作」需要 醫院組織重整 與 長期預算投入,因此短期內難以展現政治效果。但正因如此,它屬於典型的 地基式改革:從制度層面改善工作內容分工,為護理師打造真正可持續的工作環境。
教育改革
- 避震器式改革 - 刪除「三民主義」必修
在台灣教育改革的脈絡中,刪除「三民主義」必修課程是一個具代表性的 避震器式改革。這項變動源自 2019 年教育部推動的 108 課綱,將原本大學共同必修的《三民主義》課程調整為選修,並逐步從高中課程中淡出(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19)。此舉被官方解釋為「回應時代變遷、去除意識形態色彩,讓學生更有課程自主性」。
然而,批評者指出,這種改革本質上更偏向 政治符號的刪減,而不是教育制度的結構性改善(Wang, 2020)。刪除三民主義課程雖能立刻營造「教育現代化」或「與政治切割」的形象,但卻缺乏替代性的公民教育基礎設計。事實上,若單純將三民主義去除,卻未補強 憲政教育、媒體識讀、比較政治與民主素養,可能導致學生對台灣憲政與政治傳統的理解出現斷層(Huang, 2021)。
此外,這項改革的爭議性也顯而易見。支持者認為它能消除國民黨威權時期遺留的意識形態教育,使課程更貼近現代社會;但反對者則認為這是「去中國化」政策的一部分,過於強調政治象徵而忽略教育本質(Liu, 2022)。換言之,它帶來的社會與政治效果立竿見影,但對教育的深層品質並未帶來顯著改善。
因此,刪除三民主義必修課屬於典型的 避震器式教育改革:它快速、可見,卻缺乏制度化的補強措施。如果沒有相應的「地基式改革」(如建立現代化公民素養課程),其最終效果僅是政治層面的象徵性操作,而非教育品質的根本提升。
- 避震器式改革 - 刪除「禮儀廉恥」
在 2019 年實施的 108 課綱中,教育部將原本課程中強調的「禮義廉恥」等傳統價值逐步刪除,理由是這些概念帶有威權時期的政治色彩,不符合多元、現代社會的教育方向(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19)。官方說法是希望教育回歸「能力本位」與「素養導向」,讓學生發展批判思維與自我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統一價值」。
然而,學界與社會輿論指出,這樣的做法更接近 象徵性的政治操作,屬於典型的 避震器式改革。刪除「禮義廉恥」雖然在政治效果上明顯:它立即向社會傳達「我們正在去除過時價值」、「教育已經擺脫舊時代」的訊號(Wang, 2020)。但問題在於,改革本身 並未提出替代方案。在缺乏補強課程的情況下,學生不僅少了傳統價值教育的脈絡,也未必能從課綱中獲得同等的品格、倫理與公共責任的教育(Huang, 2021)。
更重要的是,國際經驗顯示,品格教育若能制度化與現代化,對降低校園霸凌、增進社會責任感皆有正面作用(Berkowitz & Bier, 2005)。因此,單純刪除「禮義廉恥」並不等於教育現代化,反而可能造成價值真空,使教育淪為「刪掉舊東西」的象徵性改革,而非「建立新基礎」的長遠改革(Liu, 2022)。
因此,刪除「禮儀廉恥」課程設計屬於 避震器式教育改革:它快速、政治可見,但缺乏深層制度性設計,無法真正回應教育中倫理與價值養成的需求。
- 地基式改革 - 專業教師學分制度
在教育改革領域中,專業教師學分制度(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redits)屬於典型的 地基式改革。與單純刪除課綱內容或調整考試制度不同,這項改革直接觸及 師資專業性與教育品質的根本。
台灣長期以來雖有師資培育與進修制度,但過去多依賴「一次性師資培育」──教師通過師資檢定後即可任教,而缺乏持續性的專業發展要求。這導致部分教師無法隨教育環境變化(如數位素養、媒體識讀、跨領域教學)而更新專業(Huang, 2020)。因此,教育部近年開始討論仿效國際制度,建立 教師持續專業學習時數(credits) 的規範,要求現職教師每隔一定年限完成進修學分,作為職涯發展與升遷依據(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21)。
國際經驗顯示,這類制度在美國、芬蘭與新加坡等地已行之有年。例如芬蘭的教師必須持續參與專業發展課程,並將其成果納入年度教學評鑑(Sahlberg, 2015)。研究指出,持續進修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信,也與學生學習成果正相關(Darling-Hammond et al., 2017)。
這項改革的價值在於:
- 專業更新:確保教師能隨社會與教育需求持續進步。
- 品質保證:制度化進修要求,使教育品質不依賴個別教師的自覺,而是結構性規範。
- 提升社會信任:當教師群體被視為「持續專業化」的職業,教育系統的公信力與社會尊重度會相應提升。
因此,專業教師學分制度屬於典型的 地基式改革:雖然推動需要長時間建立培訓資源與評鑑制度,短期內不易見效,但它能真正鞏固教育體制的核心,改善長遠的教育品質。
- 地基式改革 - 偏鄉教師津貼
台灣教育長期面臨 城鄉差距,偏遠與離島地區教師不足、流動率高、專業資源有限的問題尤為嚴重。為了改善這個結構性困境,政府自 2006 年起推動 「偏遠及特殊地區教師津貼制度」,並於 2017 年修訂《教師待遇條例》時,將偏鄉加給制度化,依學校所在地區分級給予額外津貼(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17)。這項改革不僅是財政補助,更屬於典型的 地基式教育改革,因為它觸及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問題。
偏鄉教師津貼的核心價值在於 降低教師人力流失。調查顯示,過去許多偏鄉教師申請調回都市學校的比率極高,導致偏鄉學校長期處於「短缺—補人—再短缺」的惡性循環(Chen, 2019)。津貼的設立提供了經濟誘因,讓教師更願意長期駐校,同時也吸引年輕教師投入偏鄉教育。
此外,偏鄉津貼若能與 教師專業發展與職涯升遷 相結合,其效果更為顯著。近年教育部規劃將偏鄉服務年資納入教師升等考量,並提供進修補助,確保偏鄉教師不僅是「臨時補位」,而是能夠建立長期專業生涯(MOE, 2021)。這種制度設計,有助於偏鄉學校教育品質的長期穩定,而不是依賴短期支援方案。
與刪除課綱內容或一次性獎勵不同,偏鄉教師津貼是從 結構性分配正義 出發,透過制度化的財政支撐來彌補教育不平等。雖然推動成本高昂,且需持續監測效果,但它能夠 真正鞏固教育公平的地基,是典型的地基式改革(Sahlberg, 2015)。
肆、為什麼要分別二者
首先,分清這兩類改革的本質,是為了避免改革成為 定時炸彈。許多表面性的改革雖然能立刻帶來「進步」的假象,但由於缺乏結構性基礎,它們往往只是將問題延後處理,甚至在未來以更嚴重的形式爆發。若政策制定者與民眾只追求短期可見的成效,而忽略長遠制度建設,這些改革非但不能改善體制,反而可能削弱社會對制度的信任。
其次,分清這兩種改革也是為了建立正確的 公共思維。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公民應該問的不是「有沒有改革?」而是「這個改革在加固哪裡?」。只有當改革真正落在制度基礎上,才能避免被包裝成單純的選舉操作或政治宣傳。換言之,改革不能淪為 騙票的工具,而必須被視為對整個體制的長遠投資。這樣的公共討論,才有助於推動社會往穩健與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伍、結論
總結而言,改革本身並非萬靈丹,而是一把 雙刃劍。它能推動社會前進,也可能在錯誤的時機與方式下,成為隱藏的危機。改革的真正關鍵,往往不在於「是否有改革」,而在於其 時機、方向與深度 是否能真正觸及制度的根基。唯有在分清「避震器式」與「地基式」改革之後,社會才能避免落入短期表象的陷阱。
最終,我們必須理解:改革是良藥,也是毒藥;它可以是避震器,也可以是地基。社會的智慧,不在於喊要改革,而在於分辨改革的性質,並推動真正能讓制度長治久安的選擇。
References
Aiken, L. H., Sloane, D. M., Bruyneel, L., Van den Heede, K., & Sermeus, W. (2014). Nurse staffing and education and hospital mortality in nine European countrie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383(9931), 1824–183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2631-8
Berkowitz, M. W., & Bier, M. C. (2005). What work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A research-driven guide for educators. Washington, DC: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Chang, Y. T. (2021). Public trus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Taiwan: The reform dilemma. Asian Survey, 61(5), 865–889. https://doi.org/10.1525/as.2021.61.5.865
Chen, M. H. (2019). The challenge of discovery in Taiwan’s criminal proced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4(2), 233–267.
Chen, P. H. (2019). Teacher mobility 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rural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1), 55–80.
Chen, P. H. (2020). Rethinking the recruitment of judicial officials in Taiwan: From examination to evaluation. Taiwan Law Review, 297, 45–62.
Darling-Hammond, L., Hyler, M. E., & Gardner, M. (2017).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lo Alto, CA: 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
Examination Yuan. (2019). Announcement on increasing sessions of the National Nursing Examination. Taipei: Examination Yuan.
Executive Yuan. (2023). Medium and long-term plan for nursing workforce policy (2023–2030). Taipei: Executive Yuan.
Griffiths, P., Recio-Saucedo, A., Dall’Ora, C., Briggs, J., Maruotti, A., Meredith, P., & Ball, J. (201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urse staffing and omissions in nursing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74(7), 1474–1487. https://doi.org/10.1111/jan.13564
Huang, C. J. (2020). Challeng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Taiw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2(1), 1–23.
Huang, C. J. (2021). Civic education and democratic literacy in Taiwan after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17(2), 85–104.
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2021). Report o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discovery in criminal cases. Taipei: JRF.
Judicial Reform Foundation. (2025, June 27). Civil groups oppose rushed live broadcast legisl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jrf.org.tw
Judicial Yuan. (2017).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Judicial Reform. Taipei: Judicial Yuan.
Judicial Yuan. (2023). Draft amendments to the Judges Act. Taipei: Judicial Yuan.
Lin, C. J. (2022). Judicial reform and transparency in Taiwan: Between symbolism and substantive change. Taiwan Democracy Quarterly, 19(2), 45–72.
Lin, C. J. (2022). Populism,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7(4), 456–472. https://doi.org/10.1177/20578911221100875
Liu, M. H. (2022). Curriculum reform and identity politics: The case of Taiwan’s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Asian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11(4), 621–637. https://doi.org/10.1108/AEDS-07-2021-0157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17). Amendments to the Teacher Remuneration Act. Taipei: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19).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108 curriculum guidelines. Taipei: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20). Annual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Taipei: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21).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white paper. Taipei: MO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2021). White paper on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aipei: MO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2021). COVID-19 frontline healthcare worker support measures. Taipei: MOHW.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2023). Nursing workforce reform initiatives. Taipei: MOHW.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2025). Nurse-patient ratio incentive program. Taipei: MOHW.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PTS News). (2025, July). 5.47 billion allocated to hospitals meeting nurse-patient ratio standards. Taipei: PTS.
Sahlberg, P. (2015). 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aiwan Nurses Association. (2022). Report on nurse staffing and workforce in Taiwan. Taipei: TNA.
Tsai, Y. T. (2022). Populism, media, and the politics of reform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7(4), 456–472. https://doi.org/10.1177/20578911221100875
Wang, Y. T. (202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change: A study of Taiwan’s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Taiw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84, 33–59.
Wu, P. L., & Chen, H. M. (2021). Short-term incentives and long-term retention in Taiwan’s nursing workforce.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9(8), 2341–2350. https://doi.org/10.1111/jonm.13450
Wu, Y. S. (2021). Nursing education quality under expansion: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flection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60(5), 233–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