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回了遺失的那個自己」,這是今天跟 Susan 1v1 之後的感動。
(Susan是我的女性能量教練)
今年一直想要創作,但創作並不是像去商店買瓶飲料那樣,想做就能做的事。創作需要在一種狀態裡,跟著內在那若有似無的指引,我開始回想起自己喜歡寫字、寫詩、塗鴉這件事,但好像也不是立刻就能靈感泉湧、振筆疾書,總覺得還少了什麼?那還沒「接上線」的是什麼?
今天跟 Susan 聊到,我常常有個靈感出現,接著就會出現一股焦慮和急躁,彷彿得立刻看到什麼成果來證明「我是可以的」。外在看起來好像是積極,其實內在是躁進的。有時明明我已經有很好的規劃,也知道一步步完成就好,但那股焦躁總是打亂我的節奏。
在 Susan 的引導裡,我跟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在一起。我想起青少女時期的自己,喜歡看很多文學作品。國中時的國文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文學作品,還會帶我們唱民謠,我其實很喜歡。那時候我看了很多西洋的文學作品,但我媽總是看著我那一櫃書說:「看這著有什麼用,又不能賺錢!」
那時候的我不懂,想說媽媽是大人,她說的大概是對的吧!(但其實又心有不甘 XD)後來我放棄了,放棄了那個想寫詩、寫故事、亂塗鴉的自己,乖乖地念書,努力考間好學校。
當我跟 Susan 說到這段時,我的胸口又悶又痛。我不知道原來我放棄了這個自己,也不知道原來我其實很傷心!
現在的我也是個媽媽,所以我能看懂了那時候的我。那時候的我渴望去感受這個世界,我是透過文學認識和探索這個世界;透過文學裡的文字去感受這世間的酸甜苦辣、人與人之間的複雜情感。我理解了,我自己當時在做什麼了。
當我懂我自己在做什麼的那一刻,內在「媽媽」的音量變小。我想做的事不證自明,不需要說服誰,也不需要證明什麼。
最後,在做子宮呼吸時,我看見少女的自己轉頭對著我笑。那一刻內心好觸動,身體飽實而溫熱,我感受到自己的完整。對於能把這個自己找回來,我感到無比的感激。我想跟當時的自己說:「你真的好棒,你用你的方式在探索這個世界,不要放棄,你沒有錯!」
我真心覺得,情緒是一把很珍貴的鑰匙,帶我們認識和理解自己的獨特。每一個情緒(尤其是那種像背景音,時不時出現的情緒)背後都隱藏著某個未被看見的自己。這不僅僅是表面的事件,而是內在深層的呼喚。
花點時間陪伴自己、理解自己,真的非常值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