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主任小池一子先生(Kazuko Koike),是日本知名的創意總監與設計策展人。一般台灣人對她的名字可能陌生,但提到「無印良品」,大家就一定知道。小池老師是無印良品的創辦人之一;在1980年代初期參與創立並擔任顧問,對MUJI品牌理念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報考這所美術大學前,我特地研究了小池老師,好在面試時留下好印象。由於小池老師特別喜歡三宅一生的服飾,經常一身是黑。我還記得面試時,她問我認識那些日本品牌?我立刻回答無印良品,說喜歡它的質樸簡約;問到喜歡的服裝品牌,我當然胡扯說三宅一生,還強調欣賞皺褶設計概念……雖然我根本買不起,也未曾親眼見過。但這番回答竟給了我入學的機會,也成了未來四年掙扎的起點。
面對全新的環境與未知課程的挑戰,基礎設計課的第一個課題「Identity」,要求我們用作品表現自我與成長環境。這一道課題像一面鏡子,不僅逼迫我面對自身,也推動我回頭審視家鄉台灣的歷史、文化與生活印象。
為了說明我來自哪裡,在作品資料集第一頁,我寫下這段前言(原文為日文,以下為翻譯):
「台灣——又稱「美麗島」,是一個臨近中國福建省、形狀像芭蕉葉的狹長島嶼。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台灣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因政治因素,台灣與中國分隔兩地,但傳統中華民族與儒家思想,在台灣卻得以延續,被視為僅存的正統。
台灣的居民組成十分特殊:除了原住民外,十七世紀隨鄭成功渡海來台的福建、廣東移民,以及戰後遷台的軍民,都在這片土地上定居。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台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到了二十世紀,台灣在一代代人民的努力下快速現代化,其發展速度常令世界驚訝。
如今台灣的經濟、社會、建設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大家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也因此感到十分幸福。然而這片土地的繁榮是先祖以血淚交織的歷史所換來的,當今的台灣人必須牢牢記住,不應讓這段歷史被遺忘。
近年來,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為首的政府機關,以及漢聲、遠流、台源等民間出版社,陸續出版了許多關於台灣文化與風俗的研究書籍;同時也有許多音樂家、作家、藝術家創作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品。
民族意識的抬頭與文化拓展,是非常重要的事。而我也期望自己能夠一生懸命,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我成長於戒嚴時期,自小接受的教育不外乎「反共大陸、拯救大陸苦難同胞」這一套理所當然的「大中華」思想。課本沒有台灣史,我對自己的土地幾乎一無所知。如今回頭看,那段文字仍帶著想抓緊「中國人」身份的傲骨,也流露出某種不敢承認「自己就是來自一個沒有世界舞台的台灣」的卑微,卻又不服氣、想發聲的矛盾感。
不過,即便當年的我還在摸索,也已開始意識到「Identity」的重要。我不能只是空泛地描繪某一個時期的台北景觀或文物,而必須將歷史、文化與生活記憶融入作品。
對於這種開放式課題,我沒有遠大的創新點子,決定從最貼近日常的生活觀察出發。我將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以及兒時的記憶——母親在重要場合的旗袍、國中時曾著迷的繩結編織、青少年時期玩碟仙、愛算命、對未知世界的敬畏與好奇——作為創作元素,試著把它們轉化、再造成可見、可觸的造型。
經過四週的構思、草圖發想、蒐集素材與拼貼製作,在幾番摸索與調整後,作品總算完成。最後一堂課是講評日,全班依序將作品拿到講臺前,說明創作理念、製作過程與心得。老師也逐一給予講評與建議。
當年全程用日文上台報告,我緊張到手心直冒汗,講了些甚麼早已記不得,只記得結巴又滿臉通紅。台下的同學,對我這個來自台灣的學生,也似乎多了幾分好奇眼光。
小池老師在發表後給我的評論至今仍銘刻於心:
「我覺得妳的作品與考察、文章都非常出色。將來,請成為中國的文化領導者。期待妳的表現。」
創作過程與師長的期許,讓我看到了身份認同的重量與文化深度。然而,這只是我的第一件作品,前方的道路仍漫長且充滿挑戰,而這條探索自我的旅程,才剛起步。

小池一子(圖片取自網路)

小池一子老師給我的評論。
【後記】隨作品一併提交的作品資料集(Portfolio)。
日本大學的授課非常重視創作過程,不僅是最終作品的呈現,過程同樣相當重要。因此,我在大學期間累積了大量資料集,這對我日後養成整理資料的習慣與能力,幫助非常大。
資料集我保留至今,但作品在搬家時已丟棄,當年洗出來的作品照片也已遺失。這件作品以旗袍開襟、太極八卦、五行、中國結飾及傳統紋樣等元素構成,呈現具層次感的半立體裱板創作。

作品資料集。圖文敘述台灣傳統服飾

作品資料集。敘述作品概念

作品資料集。資料收集之一

作品資料集。留存的發想過程、材料收集、資料來源、設計草圖等等。
這是當年大學開學後的第一封家書,裡面有提到作品發表的事:
"上課時,要作品發表我就會結結巴巴,語無倫次又臉紅,像昨天就交了一個作業,因為很倉促,沒有時間準備要發表的「講稿」了。我的作品主題是台灣,而同學、老師對台灣都不甚了解,所以有很多東西我自己說了都不知道是否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