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怎會無聊,即使沒有書,欣賞一篇好文章也足夠。
有時候,我覺得所謂「無聊」,只是還沒學會跟自己相處。年輕的時候,我怕空白,怕沒事做,怕時間靜止。但後來發現,日子並沒有變少,只是速度慢了;而慢下來的節奏,讓我終於能聽見生活原本的聲音。早上泡茶時,水滾的聲音像一首老歌,咕嚕咕嚕地唱著節奏。窗外有鳥叫,有風,有誰在樓下說笑。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這樣也很好。我不再需要匆匆忙忙地往前跑,不用每天去追求所謂有意義的事,因為平凡裡早就藏著意義,只是以前我太吵,聽不見而已。
算了算我大概有五百本書,如果一週看一本,算起來至少可以看十年。想像自己老了之後,有這些書陪著,應該不會太無聊。只是我也知道,事情往往沒這麼簡單。買書的速度總是比看書快。每次逛書店、逛網站,總覺得每本書都在對我招手,好像不買下來就會錯過什麼。結果書櫃越來越擠,我的閱讀計畫卻常常停在“下週再開始”的階段。但我還是喜歡這些書,即使沒翻開,它們也讓房間有一種安定感,像是一群沉默的朋友,靜靜待在那裡,不催促,就等著我一起來聊聊。閱讀不該是一項任務,而是一種狀態,當心裡有一點餘裕,當夜晚剛好安靜,當我願意放下手機、泡杯茶,那時候翻開書頁的聲音,就會讓人覺得世界慢了下來。偶爾翻開一本書,或讀一段別人寫的文字,我會笑,笑那些寫字的人,也許跟我一樣,想讓生活留下一點痕跡,又怕寫得太重,壓壞了那份輕盈。閱讀於我,不再是學習,而是陪伴,像和朋友閒話家常,聽他說,也聽自己。
有時候,生活靜得讓人以為什麼都沒有發生,早晨的光透進窗簾,一切看起來一成不變,熱水壺的嗶聲、街口機車的引擎聲、鄰居開門的碰撞聲。可如果靜下來聽,就會發現那是一種有層次的聲音,書頁微微捲起的聲音、牆上鐘針輕輕的移動、甚至冰箱運轉的低鳴,都讓我覺得世界還在運作,而我很幸運的被允許暫時停下。以前我總以為,生活應該要有明確的節奏,要學習、要工作、要努力填滿每一分空白,可越來越發現,真正難得的,是能夠安靜地感受那不需要被完成的片刻,就像翻書的瞬間,不為求知,只是想讓自己聽見時間流過的聲音。
我想,老去不是失去什麼,而是慢慢學會用更柔軟的眼睛看世界,當能在一篇文章裡聽見風聲、茶香、甚至自己的一點孤單,那似乎就不算孤單了。也許我不會真的一週讀一本書,也許經過十年,這些書還有一半沒讀完。但那又如何?至少它們在,時間也在,而我可以讓自己慢下來,學著一頁一頁地,和生活重新對話,在那些靜下來的時刻,我聽得出安靜,也聽得到聲音。
所以啊,老了怎會無聊?只要心還能被文字觸動,被生活輕輕感動,那些靜靜的日子,就已經很熱鬧了。
很感謝您的用心閱讀,您的按讚與留言,是我創作的動力,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