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紅毯戰爭:中國與好萊塢的全球文化霸權交鋒
作者:Erich Schwartzel出版年月:2025.09
推薦度:★★★★★ 5/ 5
購書平台:博客來
⬛中國的樣板戲與奴才劇
十多年前,有個中國表演團體來台,聲勢浩大。
我問同事:「買票否?」
同事直接回以:「樣板戲,有啥好看?」
又後來,在某次廣播錄音中,我問錄音大哥,看過某某中劇嗎?
錄音大哥說:「我不看中劇的,尤其古裝劇,盡是教人做奴才。」
雖然是兩件很小很小的事,卻讓我印象深刻。
我好像可以理解他們的反應,但又有些疑惑,有必要如此決絕嗎?中國有審查制度,眾所周知,但回看當年東德、烏克蘭、波蘭等前共產主義國家的電影,不正是因為審查制度的存在,才讓那些電影成為傑作。審查制度往往迫使藝術家透過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以曲筆對抗禁忌,難道不也是創作精神的展現嗎?
讀完《紅毯戰爭:中國與好萊塢的全球文化霸權交鋒》以後,這已非要不要看中國片的問題,問題比想像更複雜。
⬛《紅毯戰爭》:文化滲透的新戰場
作者先討論中國的審查制度。審查制度到底是在審什麼?
這部分我比較熟悉,直接說結論。
作者指出,從那些未通過審查的內容,能窺見中共這個政權在害怕什麼。他們禁鬼神,那是因為他們害怕人民相信來世,那會給予人民信仰;他們禁時空旅行,那是因為他們害怕人民自由想像,那會帶給人民希望。
害怕人民有信仰有希望,跟電影的本質背道而馳,在這樣政權底下拍出來的片,可看性有幾?無怪乎我的朋友信誓旦旦不看中國影視。
⬛從封殺到自我閹割
但拒看中國影視,就沒問題了嗎?
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細描繪中共是如何以市場規模為槓桿,滲透好萊塢的創作決策,使電影成為地緣政治的延伸戰場。從《達賴的一生》被封殺,到《捍衛戰士》外套上消失的台灣國旗,再到《變形金剛4》誇張的「中國式正面形象」——看似小修小補,其實是成套的「文化審查外交」—以市場為誘餌,換取他國在敘事上的自我閹割。
書中滿滿都是卦!!!
比如說,有部電影,從概念發想到後製剪輯,每一步好萊塢都如履薄冰,與中國官員密集會議、逐格過片,百般確認萬無一失才上映,但一樣悲劇。不到一週就被撤了。理由是,因為有個中共官員的妻子,宣稱在電影中看到男主角的陰莖,傷風敗俗!!!
還有一部原設定為「美中情報戰」的電影,拍完、剪完,一切就緒,卻被迫重做後製。因為在中國的邏輯裡,「中國永遠是正義的一方」,絕不可能是敵人或壞人。於是,全片被迫將「中國」改成「北韓」。
光是一幕滿佈中國國旗的場景,就得逐個改成北韓國旗。
後製公司大崩潰。
畢竟,生命本應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不是昏天暗日塗改國旗。不過,為五斗米折腰後,那個後製公司收到了一百萬美元的報酬,而好萊塢也徹底學會了如何取悅中國。
當所有的車都逆向行駛,那個遵守交通規則的,成了唯一個格格不入。於是,產業來到做決定的時刻了。
中國市場這麼大,我是生意人,我有幾千幾百名員工要養,中國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吧,做人不要太堅持,畢竟,自由民主什麼的,那不是我們要操心的。
⬛在中國市場,藝術即政治,創作即立場。
作者為這段好萊塢與中共政權交鋒做了一段精闢的註解:「中國共產黨只照他們自己的規則做事,有自己的優先事項」,所以,「你永遠打不贏共產黨」。
所以說,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要不要看中國片的問題了,如果中共的滲透無所不在,影視人員的自我閹割如此不著痕跡,到底還有哪些片能看?
因此,不要再說「讓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了。看了這本書,就會知道,藝術就是政治,至少,如果做生意的對象是中國的話,百分之百絕對是政治!
⬛當國家凌駕於個體,故事失去了人性與共鳴
書中的基調偏悲觀的,但如果只有悲觀,是無法滿足讀者,讀者會問「然後呢?如果沒有然後,那讀這本書的意義在哪裡?」
雖然作者沒有明確給出答案,但隱隱約約指出了兩個可能的方向:
- 第一個,「除了中國人,沒有人在看中國電影」。
中國積極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敘事。
但這種文化敘事,是政權延伸,而非個體表達;它無法像好萊塢那樣以「人」為故事的核心,只能以「國」為主角。即便像《哪吒2》締造了票房奇蹟,觀眾多半是中國人,難以形成跨文化共鳴。這種「除了中國人,沒有人在看中國電影」的現象,反映出當政治意識滲入創作,文化就失去了普世感染力,而這也是目前中國焦慮所在。 - 第二個方向,更有趣。
全書結束在「在肯亞看《臥虎藏龍》」。以閱讀體驗來說,書結束的有些莫名其妙,怎麼講完非洲,就結束了,然後呢?
沉澱之後,我頗喜歡這個安排。
非洲常被主流敘事標籤為「落後」,因此,他們如何看待美、中的文化輸出,有其指標性。
某位非洲影視審查官員直言欣賞中國的審查制度,因為「我從來不必擔心任何不良或猥褻內容之類的東西,他們早就處理好這些問題了」。該名非洲官員還說,「以民主的名義,結果就是沒有人會得到他人的尊重」,社會會有亂象,都是因為民主的關係,對政府來說,最可行的體制是「我或許並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我是握有權力的那個人。」
⬛故事的核心,永遠是人
我覺得,作者某程度已指出:這場紅毯戰爭,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公投」,是民主法治與極權人治的價值選擇。未來是哪一種價值會勝出或未可知,但至少,現在我們仍有選擇。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就算不想深入上述這些議題,這本應該也是所有影視工作者必讀的一本書。
如何說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應該是所有影視工作者念茲在茲的事。
因此,當影視作品進軍他國市場,「當地的觀眾想要看到什麼」,是重要的考量。
一名受訪者直言「中國觀眾近年來一直嘗試不同口味的電影,他們吃如法餐的藝術電影、吃如漢堡的美式大片,也吃如花椰菜的國產政宣電影。但到頭來,『中國人想要的,原來只是一碗麵。』」
簡單說,觀眾想要在銀幕上看見自己,或是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即便人有國籍、種族、性別、語言、文化等等的不同,但這些不同的背後,還是有最基礎的共同,就是人有七情六慾,這些是最真實的。誠實面對人性,故事才會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