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新聞報導的是一位 30 多歲男子(張先生)罹患嚴重糖尿病(糖化血色素曾達 13.2 %)後,透過「戒掉珍奶炸雞+規律運動+用藥/胰島素治療」三招,在約一年左右成功控制血糖並最終停藥的案例。 TVBS
不過,在看到這類報導時,我們要有理性與審慎的態度 —— 這種「逆轉/停藥」的可能性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也不是保證可複製的結果。下面我先幫你拆解報導中說的三招是什麼、醫學原理為何,以及什麼情況下比較可能成功/有風險,最後提供一些比較安全、科學可行的建議。
報導中「3招」是什麼?
從報導可以整理出來,這三招大致是:- 飲食改變(戒掉高糖、高精緻碳水化合物如珍奶、炸雞、蛋糕等)
- 規律運動
- 配合醫師指示使用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給胰臟「休息」機會)
報導提到,他在住院期間開始注射胰島素,讓胰臟減少負荷;出院後仍在醫師管理下逐步調整、減量,最後達成停藥狀態。 健康2.0+1
報導中也強調:即便停藥,也不代表完全「沒病」——因為胰臟功能已受損,若生活管理鬆懈,仍有可能復發。 TVBS+1
此外,另一篇報導提到類似案例中,糖化血色素從 13.6 % 降到 5.6 %,也採用了類似策略:嚴格飲食 + 外來胰島素支援(讓胰臟休息)+ 漸進式藥物調整。 健康2.0
為什麼有可能「逆轉」或達到「停藥」?
從醫學機制看,以下是可能幫助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階段達到較好控制、甚至緩解的一些因素和理論支持:
- 胰臟 β 細胞功能尚未完全喪失:在早期或中期的 2 型糖尿病中,β 細胞仍有部分分泌胰島素的能力。若過度負荷過久,細胞會疲乏或凋亡;但若能透過控制飲食/運動/藥物降低血糖壓力,給胰臟「休息」的機會,有可能部分恢復功能。
- 減少胰島素阻抗:肥胖、脂肪堆積、肝臟脂肪過多等都會使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降低。透過減重、運動、改善脂肪代謝,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使體內所需胰島素量減少。
- 減少慢性高血糖所造成的「糖毒性」:高血糖本身會對胰臟和全身組織造成傷害,形成惡性循環。控制血糖之後,可以減緩或逆轉部分損傷。
- 早期介入、療程越短效果越好:越早發現、控制越快,給病體恢復功能的機會越大。報導和臨床經驗中,多數所謂「逆轉」成功的案例都是在糖尿病發展尚不太久的患者身上。 TVBS+1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逆轉」或「停藥」常被稱為「緩解(remission)」而非「完全治癒」——因為病體的代謝體質、胰臟細胞損傷、遺傳因素等仍可能存在。若放鬆控制,血糖有可能再度升高。
這樣做成功的條件與限制
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能透過這三招達到停藥或逆轉。以下是一些比較可能的條件與限制:
有利條件
- 剛被診斷不久、病程較短。
- 糖化血色素尚未太高、器官併發症不嚴重。
- 體重過高或腹部脂肪過多、有減重空間。
- 患者有高度自律、願意長期維持生活型態改變。
- 醫師監控良好,能適時調整藥物。
- 無嚴重器官併發症(如腎臟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等)限制行動。
限制與風險
- 若病情已進入後期、胰臟 β 細胞損傷嚴重,逆轉的空間非常有限。
- 若有遺傳、β 細胞基礎不足或代謝異常,逆轉可能難以維持。
- 停藥過早或管理鬆懈可能導致血糖反彈。
- 若自行停藥無醫師監控,有低血糖、併發症惡化的風險。
- 壓力、感染、藥物、其他疾病等也可能影響血糖控制。
我的看法與建議(對你來說該怎麼做)
這種案例的報導確實給人希望,但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保證。對於有糖尿病或正在關注自己血糖的人,我建議:
- 早期篩檢與診斷
若有家族史、肥胖、三高等風險因素,要定期做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等檢查。 - 跟專業醫師合作,接受正規治療
切忌自行停藥或調整。醫師會根據你的狀況,建立安全的降血糖計畫。 - 飲食控制為核心
- 減少精製糖、精製碳水(如珍奶、甜飲、炸物、蛋糕、白飯過量)
- 均衡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膳食纖維,多蔬菜、全穀、低 GI 食物
- 控制總熱量,若體重過重,目標是逐漸減重(如減少 5–10 %體重)
- 規律運動
- 有氧運動 + 重量訓練雙管齊下(如快走、游泳、騎車 + 重訓)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等量。
- 運動有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消耗葡萄糖、減脂。
- 藥物/胰島素支援
- 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必要時幫助快速控制血糖、減少對胰臟的壓力
- 隨著血糖改善,可在醫師監控下逐步減量。
- 長期監測與維持
- 即使停藥,也要持續監測血糖、 HbA1c
- 保持飲食和運動的紀律,不輕易鬆懈
- 定期檢查腎臟、眼睛、神經、心血管等併發症指標
- 調整期望值,避免醫療迷思
- 不要把「停藥」當成唯一目標;穩定、安全地控制血糖、防止併發症才是重點
- 每個人的代謝體質、病情不同,結果可能有很大差異
- 有些研究與臨床經驗支持「糖尿病緩解」的可能性,但在醫學界還不能保證適用所有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