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幸成為搶到《眾生相》在香港同志影展暨香港首映戲票的觀眾之一(笑)
《眾》真是一套有趣又「名副其實」的電影,我接觸過的同志片大多集中於肉慾橫流、情感或道德層面的糾葛,這套電影則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給予我一種瀟灑自然及新鮮感
(下有劇透)無名青年遊走殆盡之城四處尋覓性愛,每當邂逅新的陌生男人,他都盜用上一個陌生男人的話語、性格與職業背景。進入與被進入,是場個體邊界的瓦解與重新建立,透過角色扮演,他逐漸靠近自身最赤裸真誠的一面,在這異常時空,面對身分破碎與文明崩塌,唯有擁抱人性脆弱與生命虛無。他漫步人間的圓,聆聽眾生情趣,並從中找到力量活下去……
車輪轉的fun為配菜,事後吹水才是主菜,每個陌生炮友的故事及人生哲學都令觀眾若有所思,其中令香港人更覺related的,當然是片中處處暗示2019年打後發生的集體創傷及「New Normal」,我相信這亦是令主角沉淪約炮的主因,以陌生人的體溫及體液驅走憂鬱,填補虛無
每次約炮,主角均借用上一位對象的名字及背景,然後向新對象問東問西、談天說地,如是者無限loop;飾演主角的Jaydan張迪文坦蕩蕩演出(各方面的意味),但總覺得他跟不同炮友的對手戲有層隔膜──一方面香港人習慣戴上社交面具,不輕易吐露真心話,另一方面似是再次強調香港人自古以來流離浪蕩的身份認同,以及2019年過後信念上的迷失
結尾的那場約炮似是兜回原點,揭示《眾》原來是環形結構敘事的散文集──抑或說是一場輪迴不息的探索?
雖然我認同一次失敗並不是完結,但以黑人對象收尾並鼓勵主角生活如是繼續都幾explicit下不知會否有人覺得「左膠*」了lol;話說回來,主角的約炮對象沒有一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究竟是出於個人喜好,還是逃避與本地人交流?又或者是要突顯香港(人)作為主體/point of view?
此外,片中對生育與「造神」的想像也挺有趣,片名的「眾生」原為佛教用語,意指一切有情識覺知的生命體,佛偈說我們要無眾生相及其他三個「無相」才能悟道,現代科學則致力集眾生於一身以接近神的境界,哪個才是真理?(抱歉扯遠了)
導演在映後談(再次)表示,選擇拍成黑白片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本身有紅綠色盲,我當日才首次聽聞,真是慚愧,不過黑白色調之下的男性裸體的確拍得挺漂亮
香港是彈丸之地,片中主角和炮友們的肉身困於床上、殘廁、餐廳、飯桌等狹小的空間,其中一段主角應該是被強暴兼搶劫之後赤裸遊走於海灘與森林之際,儘管空間變得開闊,主角卻流露出最深的迷茫與哀愁,矛盾
聽說香港上映的版本刪減了一點,不知將來還有沒有機會看到足本版其實香港公映的機會也可能頗渺茫……
*意指不切實際或過份理想化的左翼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