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鄘風.相鼠〉
-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皮」,儀表臉面!「齒」,口齒言語,「體」,行為舉止。
《相鼠》出自《詩經・鄘風》,為春秋時期鄘地(今河南新鄉、衛輝一帶,原屬衛國)的民間詩歌。春秋之際,周禮崩壞,部分貴族或統治者蔑視禮儀規範,行為放蕩、失德違紀,既背離周王朝既定的社會秩序,也傷害民眾利益。民間百姓對此極為不滿,遂以詩歌諷刺,借「鼠」這一常見且被視為骯髒的動物作比,直指失德者「無儀」「無止」「無禮」,表達對道德淪喪、禮儀廢弛現象的憤怒斥責,是《詩經》中「諷刺詩」的典型代表。
文雅的說法是「諷」,風言風語!風一陣吹來,拂面而過,不痛不癢,而「刺」是會有傷害的!這詩很直白,是真正的在罵人!

相:核心釋義為「仔細看、觀察」,非「互相」或「相貌」。《說文解字》:「相,省視也。」在此處作動詞,強調「刻意觀察、對比」的動作 —— 詩人故意拿老鼠來細看,突出「老鼠尚有基本『體面』,人卻連老鼠都不如」的反差,增強諷刺力度。
遄(ㄔㄨㄢˊchuán):「迅速、趕快」之意,強化詩人的憤怒語氣,從「不死何為」(為何不死)到「胡不遄死」(為何不趕快死),情緒逐步升級。
閩南語用字:
- 「相」siong3,閩南音義:注視。《說文》省視也。漳州音:siàng。例如:(4) 金金(睛睛)∼;對∼。
- 「鼠」tshú:魚韻,有央元音!tshí(漳)/tshír(泉):介於-i, -u 之間。
- 「遄」:《說文》往來數也。(數=速)《玉篇》疾也,速也。《易·損卦》已事遄往。《詩·邶風》遄臻于衞。 可以指向,閩南語音的 suan的音義!
- 《1976⁺ Maryknoll台英辭典》suan 旋。溜,滾動,蔓爬 writhe, wriggle (e.g., eel, snake), climb up (e.g., a climbing vine), sneak away。《台日典·》例句:(1)∼ 籐;蛇teh ∼。 口語:緊來 --suan! (趕快走,閩南語的「走」,是中文的「跑」義。走:《說文》趨也。《釋名》疾行曰趨。)註:suan, 與旋 suan5 有音義上的重疊,故有屈曲而行的附加意!
- 「死」,文讀 Su2, 白讀 si2。 上古韻部為脂部!含有 -i, -u兩音, 扁唇 vs. 圓唇!介於其中是半圓唇音 -e! 「死」的反切音,息姊切,「姊」音 Tsi2文讀/tse2白讀,故「死」可讀兩音 si2/se2。上古遺留音佐證韻母同時有-ei音在粵語:sei2(陰上調),與體,禮,諧音 -e! 這個音與「逝」se3 同音,上去調之差而已!
《台日典》紀錄另外一個死義的音是 sian2 有些像是「殫」字!(卑)死去。例如:~--去!也是我擬台語音的san3音義!窮盡的「窮」字!
【禮體】
禮節;規矩。唐常袞《授李涵尙書右丞制》:“雅有學行,通於禮體。”《舊唐書·穆宗紀》:“坐日所有君臣獻替,事關禮體,便隨日撰錄,號爲《聖政紀》。”《西遊記》第十八回:“你是他門下一個女壻,全沒些兒禮體。”《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禮體,老先生休要見笑。”
否定詞:無禮體,口語變化句型:ABC ->ABAC ->無禮無體。《台日典》:無禮的例句:~~無體。
俗諺:健奴無禮,驕兒無孝。Kiān lôo bû lé, kiau jî bû hàu. 出處:《明心寶鑑》
《相鼠》以尖銳的諷刺、直白的憤怒,揭露了春秋「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其中「相」字釋為「仔細觀察」,是強化對比的關鍵;而「死」與「體」「禮」的押韻,則是上古脂部韻的典型體現,見證了漢語語音從上古到現代的演變軌跡,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研究上古漢語聲韻的重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