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 南宋·楊萬裡
棹,當動詞解。在三江武湖中漂泊!
眼底,眼裡。閩南語詞:目底 bak8-te7。
《台日典》:- ba̍k-tē 目地。 看在眼中。
- bô-ba̍k-tē 無目地。輕視,看不起。
- khuànn-bô-ba̍k-tē。看無目地。輕視。

提起江南蘇州,多數人想到的是小橋流水、楊柳依依的愜意。但南宋詩人楊萬裡停靠在蘇州百花洲時,寫下的這首詩,卻藏著他半生奔波的心裡話 —— 沒有華麗辭藻,全是普通人也能懂的 「漂泊滋味」。
先說說寫詩的場景:楊萬裡這時候已經走過大半生,一直在外地做官,經常坐著船趕公務,就像今天的人頻繁出差一樣。這次他又因朝廷的差事(詩裡說的 「王程」)路過蘇州,偶然停在百花洲。蘇州本是吳中最美的地方,可他的 「游玩」 不是自願的,更像趕路途中的 「短暫停留」,這點小無奈,一開頭就藏在了詩裡。
詩裡最打動人的,是他對 「熟悉」 與 「孤獨」 的描寫。你看他說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意思是大半生都在江河湖海上坐船奔波,十年裡竟四次停在百花洲。次數多了,連岸邊的楊柳都像 「老熟人」,眼前的雲山也好像舍不得他走(「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這哪是楊柳、雲山真的認人?分明是他自己太孤獨了 —— 常年漂泊在外,沒個固定的家,只好把天天見的景物當成 「朋友」,可心裡清楚:再舍不得,這停留也是暫時的,下一站還得走。
最後兩句更是把心裡話挑明了:「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他勸自己別抱怨坐的船沒個固定地方,因為仔細想想,自己這輩子,不就像這孤舟嗎?沒有真正的 「落腳點」,一直為了公務、為了生活漂泊。沒有哭哭啼啼,卻把成年人的無奈說得明明白白 —— 不是不想要安穩,只是半生都在 「趕路」,最後只能接受 「自己就是孤舟」 的現實。
整首詩讀下來,就像聽一位長輩坐在江南的船頭聊天:說蘇州的好,說自己跑過的路,最後輕輕嘆口氣,說出心裡的通透。沒有復雜的典故,只有普通人都能懂的 「漂泊感」—— 可能是你遠離家鄉打工的孤單,可能是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的疲憊。楊萬裡把這些滋味藏在楊柳、雲山和孤舟裡,讓我們讀的時候,也能想起自己心裡那艘 「漂泊的小船」。
百花洲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南,是靠近太湖的一個沙洲。
據明代王鏊撰寫的《姑蘇志》記載,百花洲在西城下胥、盤二門之間。現在百花洲附近有百花洲公園,公園位於蘇州萬年橋以南,古胥門廣場附近,呈狹長形,是一座開放式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