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裡看見自我與角色的拉扯與掙扎:高雄電影節「百花公主」觀後感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當電影在百花公主怒目而視,橫劍在前的畫面時,突然響起了音樂,以及意味著謝幕的文字。心裡頭的糾結,突然再也按捺不住,那開放式的結局,帶給人們更多的省思與檢視。在電影中,京劇裡的百花公主,是否真的非得要以死謝罪的疑問帶來的強烈的衝擊。尤其是在那當口,劇中飾演百花公主的吳思幗曾對京劇的導演提出,也許未必真得自刎的想法,不由得盤桓於腦中。猶記得當時京劇導演聽聞後,瞠目結舌甚至語帶憤怒的表情,凸顯著那樣顛覆的不可饒恕。可眼下,卻反倒讓人更加深切地意識到,那「不容」背後的「應然」,以及其背後的種種意涵。

傳統與現代、角色與自我、叛逆與順服,幾個意象的交疊,讓人幾乎不敢相信這只是一部短片,卻能夠如此深邃地探討一個又一個的大哉問。更讓人佩服的是,也許這過程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在那看似對立的狀態下,反而更深刻地琢磨著每個選擇背後的拉扯與艱辛。從一開場擔任京劇要角的女主角吳思幗穿著穿統跟鞋跟一群人一起搭乘電梯,彷彿就像是破題一般彰顯著背反的議題。

而劇中更以吳思幗所扮演的百花公主為關鍵的隱喻角色,百花公主不經意地愛上了敵國間諜,導致父親喪命,於是最終她手刃仇人,更揮刀自刎。電影並沒有對於整齣京劇做細節的描述,但是卻依舊能夠讓不熟悉這齣京劇傳統大戲的人,約莫瞭解到百花公主的困頓、悲傷、憤怒與絕望。然而當吳思幗對導演,也就是她的前夫提出,關於自刎的必要時,那就像是點出整齣戲劇的核心,那關於「應然」的琢磨與挑戰。

raw-image

誠如前述,傳統與現代、角色與自我、叛逆與順服,那背後彷彿都背負著各種的應該。也因為如此,所以產生衝突,抑或者為了避開衝突,而忍氣吞聲,或是轉身避開。誠如劇中最精彩的對比,落在吳思幗與吳思齊這對姊妹花,妹妹與父親同住。姐姐眼裡妹妹的叛逆,表現在刻意帶著女性伴侶一同回家與父親用餐。但是妹妹與女伴背後的小心翼翼,以及善意以對,其實藏著希望被父親認同的想望。相較於此,妹妹眼中,聽話去劇校,聽話結婚的姐姐,卻讓自己的生命陷入泥淖,卻又偏偏以犧牲者自居。

姊妹爭執時,姐姐怒喊她很努力,那背後彰顯著角色扮演過程中的疲憊與困頓,當然還有那不被瞭解的孤單與寂寥。她很努力,也許沒有人會去質疑,然而至少那被看見了。那份努力被看見了,這不正是角色扮演,抑或者順服之人所得到的認可與讚賞。但,另一方面那被犧牲的自己呢?那關於自己想望,彷彿就在旁人的認可中,被拋到九霄雲外。而最讓人感到悲痛的是,這一切彷彿沒有人在意,也沒有人關心。

可是另一方面,妹妹的叛逆,妹妹的忠於自我,卻是在責難與否定中,踉蹌前行。沒有太多的理解,更遑論是讚賞與認可。活出自我的瀟灑與自在,從來就沒能掩蓋內心的孤單與失落。其實,看著她與伴侶努力地想要討父親歡欣,卻遭到冷眼對待,不禁感到不捨。無怪乎,那怨,藏著、背著。直到姊妹倆的衝突,才讓一切浮上檯面。

衝突的關鍵在於,吳思幗意外懷了前夫的孩子,面對無能的前夫,面對生涯的課題,她無法想像該如何留下這個孩子。然而,她與妹妹卻也都知曉,這孩子對年老的父親來說會有多麼的重要。這也正是,吳思齊沒能聽從姐姐的叮嚀,仍然選擇告知父親的原因。因為那份在意,在意父親,因為那份不捨,不捨父親。然而,對姐姐來說,那是一種背叛。因為對吳思幗來說,她很清楚,如果父親知道,那麼這一切將再次回到角色與自我的拉扯,而那顯而易見的答案,卻也是她一直以來的致命傷。

姐姐因為妹妹告知父親的背叛而憤怒,導致妹妹終於爆發她內心的不滿與糾結。當父親眼光都只看見那個聽話的姐姐,對於始終陪伴在父親身旁的妹妹情何以堪。是否忠於自己,就非得拋下角色;是否忠於角色,就不得不放棄自我。那從來就不該是一個二元的議題,卻不知為何,在社會氛圍裡,在成長歷程中,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二分的選擇。

raw-image

更殘酷的是,那二分的思維不知不覺被社會與他人帶入了好壞之分。而那樣的標籤往往讓人們更加趨向於極端,甚至一步步地逼入死胡同之中。一如父親與姐姐看不懂妹妹對家人的心疼與在乎;妹妹同樣看不清姐姐在角色扮演中的辛苦與磨難。陷在角色扮演泥淖中姊姊,在那努力不懈中,藏著疲憊、藏著怨懟、藏著不足以為外人道的心酸。所以,她開始有了想要擺脫稍稍這一切的念頭,她開始質疑關於百花公主中自刎的必要性,那是自覺、那是被壓的喘不過氣的一種悲痛,所蘊藏著的反動。

在那樣的悲裡,原來所有的獎賞、讚美與認同,彷彿都失去了支撐的力道。因為,那被擺在後方的自己,竟然因為那悲,因為那無助,而有了難以忽視的吶喊與悲鳴。於是乎,對於妹妹將懷孕的訊息告知父親,她看見的是,又一個關於角色的沉重負擔;她看見的是,活出自己的妹妹再次將人生角色丟到她身上;她憤怒、她無助,但在那樣的殘酷裡,卻也彷彿讓她醞釀出覺醒的力道與勇敢。

但若只是以姐姐的觀點來看妹妹,其實是不公平的。姐姐活在所謂成功的角色扮演的過程裡,因為徬徨與無助而顯得困頓。但她卻未必知曉妹妹活出自我的叛逆,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在關係中遭到無視與否定。即便妹妹依舊努力著,卻彷彿難以改變什麼。舉凡餐桌上的用心,對於父親的喜好,乃至父親因為姐姐而憤怒離開,伸手想要去攙扶的那份心意與關心,依舊被無情地拂開。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與父親共同生活的妹妹,其實未必如姐姐所說,講出懷孕的事實,只是為了將傳宗接代的重擔轉移到姐姐身上,相信那背後仍有不忍。倘若這個事實在之後被揭露,關於父親、關於姐姐,甚至關於父親與姐姐之間的關係,也許都將在懊悔與憤恨中難以挽回。所以面對姐姐的指控,她是委屈的,於是她也爆發了那一直以來都得裝作不在乎的情緒。兩人在對方眼裡,都彷彿是既得利益者,但心裡的苦,卻都只能自個兒吞。直到那衝突,彷彿才有了對話的可能,雖然那是以憤怒作為開端。

於此當可將焦點稍微挪到劇中的兩位男性,一位就是姊妹的父親,一位則是姐姐的前夫。父親困在傳統的思想之中,對於孩子所當表現的應然,彷彿從未鬆動過。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造成了姐姐的聽話,以及妹妹的叛逆。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叛逆的背後也許還藏著過往因為不論怎麼努力,都難以超越父親對於姐姐的看重。既是如此,那何不乾脆放棄。只不過,那乾脆卻從來都沒有想像中的容易。也許與父親間的衝突,在那表象上的輕鬆背後,依舊存著扎心的痛楚。

身為長女的姐姐,也許從小就背負著父親的期待,甚至還得想辦法出人頭地,才能夠成為父親與他人炫耀的話題。父親那極其傳統的思維與教育方式,為兩個女兒帶來困頓,也讓自己陷入哀怨的處境。然而即便如此,他卻依舊無意調整,希冀依舊毫無保留地放在大女兒身上。一如他依舊活在他所建構的封閉的世界之中,緊抓著他心中不容挑戰與改變的準則。可嘆的是,在那應然想法的作祟下,卻未曾意識到大女兒在那過程中逐漸被淘空的心力,更遑論試著回頭看望那仍努力地博取歡欣的小女兒。

raw-image

至於姐姐的前夫,那更是不用說,即便離婚仍奢望能夠從前妻身上,撈取一些利益。那吊兒郎當的模樣,正是看準了姐姐難以拒絕的個性。於是,極其自私地仍想要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與利益。從未或者鮮少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甚至即便已經離婚,都仍然沒能帶來轉變。彷彿,一切依舊如此的理所當然,依舊可以如此不負責任。

也正是在那樣的對比中,帶出整齣戲劇最精彩的篇章,那關於性別議題的鋪陳與儆醒。兩個男性角色都將自己的需求,直接擺放在女性身上,透過關係的威脅,一切彷彿理所當然。相較於此,兩個女性的角色,卻在無形中被套牢的關係枷鎖中,痛苦掙扎。電影中的角色並非特例,那是社會慣性的模式使然,女性角色常常要在幾乎被淘空的狀態裡,才有機會試著意識到己身的存在。

也就是說,當女性總是糾結於角色與自我之間的拉扯,或是稍微往後者偏移時,還得努力地對抗外在的責難與內心的罪惡感。相較於此,男性卻往往在旁人的認可裡,較為輕易地將角色與自我合而為一。抑或者,在旁人的協助下,單純地活出自我的樣貌。只是,不得不說,此處所談及的自我,依舊停留在表象上的滿足,還未碰觸到更深層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實現。

是故,倘若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對女性來說,那所謂的磨難,所謂的悲苦,反而有機會衍生自我覺醒的契機。因為在那不斷嘗試去滿足他人需求,或者角色扮演的過程裡,越發困頓與悲痛時,往往會嘗試拉回關於己身的注意。甚至在那樣的情境裡,願意更深入地去感受自己、陪伴自己。也在那過程中,有機會跳脫否定自己與質疑自己的泥淖。是故,當姐姐在演出百花公主的過程中,開始質疑是否非得要自刎,那就意味著某些層面的覺識,甚至打開了另一個迥異於過往的思維與限制。

相較於此,倘若男性依舊仰賴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時,那麼很容易在遭逢困頓時,質疑對方的努力。那樣的質疑,也意味著將力道依舊擺放在他人身上,於是難以回過頭看見己身,更遑論去意識到己身的存在。結果,反而難以覺醒,更難以在那過程中改變。除非,關係的破裂極其強烈地引發內在的不安,才有可能促成轉向的契機。

除此之外,從姐姐與父親的互動裡,還能感受到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所在。那就是當父親知曉女兒懷孕而刻意準備餐點,並且主動言及把孩子生下來時,他所提到的兩個關鍵。一是族譜,那關於傳宗接代的信念與壓力,那也彷彿是一種對於子女的壓迫。另一個則溫情地說著,可以養得起。但關鍵正是在於那「養得起」的保證,往往只是男性角度的思維。從來就沒有顧慮到,女性在懷孕、生子,乃至撫育過程中,對於既有生涯發展,或者人生的強烈影響。對女性來說,生育這件事情,從來就不只是「養不養得起」。因為那所付出的代價,遠超過實質上可以看見的付出。可偏偏,對男性而言,卻鮮少去理解那背後的掙扎與無助。而也許那也形成溝通上,難以跨越的鴻溝。

腦海裡,迴盪著劇末姐姐在百花公主京劇中的悲鳴,而與父親、妹妹衝突過後,在補妝時那怎也止不住的淚水,彷彿也只能一股腦兒地往肚子裡吞。也許妹妹那如針刺的話語,終於撼動了那不斷努力的價值與應然。是啊!她很努力,但她究竟得到了什麼。電影裡幾番呈現著姐姐極為孤單的身影,若仔細觀察,從一開頭的跟鞋、到後來的寶劍,那像是難以擺脫的角色,如影隨形地跟著,那像是無可避免的應然。若是如此,那當然得要努力,但眼下卻是一個機會去釐清,那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

願意去相信的是,那劇末的雙眼圓睜,是看清了關於己身的存在,或者試著想要去看清那關於己身生命的樣貌。唯有那樣的看清,才能真正理解與體悟,那橫劍接續所當作為的必要與意義。原來活著,除了舉著忠孝的大纛,還能回過頭安於己身的存在;原來活著,可以不是為了交代,不是為了他人的炫耀與話題;原來活著,可以更為單純地回應著、甚至照顧著,己身心靈的吶喊與悲鳴。

謝幕之後,深深地震懾於這竟然只是短片,卻帶來如此豐沛的意象與情感。演員表演的到位,導演處理的細膩與深刻,讓那意在言外的延伸,讓那有意無意的對照,都越發深刻。影像的後座力,在最後一幕之後,徹底爆發,無法停止的思考,一個又一個串連著劇中的畫面,著實讓人驚嘆不已。劇後座談時,有觀眾著迷地詢問著是否有拍成長片的可能。那當下,不禁想著,除了可以滿足觀賞好電影的渴望,其實這部片,早就已經是長片。那是被壓縮的長片,而解壓縮的密碼,就藏在我們心中。更在那不經意地角色觸動裡,拉扯出活著的一種凝眸與觀視,於己、於心。



延伸閱讀

關於心理師的電影筆記本這一系列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79會員
207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9/30
偷了閒,終於看了一直想看的「色,戒」。以這部電影的豐富,也許不同的人所具備的不同背景,會關心電影裡面的不同細節。一如龍應台提及電影裡忠實地呈現著當年的時代背景,其如實而細膩地複製歷史的細節,讓人欽佩與動容。而王丹則認為,壓抑是電影所欲傳達的主題。
Thumbnail
2025/09/30
偷了閒,終於看了一直想看的「色,戒」。以這部電影的豐富,也許不同的人所具備的不同背景,會關心電影裡面的不同細節。一如龍應台提及電影裡忠實地呈現著當年的時代背景,其如實而細膩地複製歷史的細節,讓人欽佩與動容。而王丹則認為,壓抑是電影所欲傳達的主題。
Thumbnail
2025/09/05
「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拿到哪一顆!」這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話。若說「阿甘正傳」是部經典,相信很多人並不會反對,這部於1994年拍攝的電影,不僅囊括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而湯姆漢克所詮釋的阿甘,更在人們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
Thumbnail
2025/09/05
「人生有如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拿到哪一顆!」這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話。若說「阿甘正傳」是部經典,相信很多人並不會反對,這部於1994年拍攝的電影,不僅囊括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而湯姆漢克所詮釋的阿甘,更在人們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
Thumbnail
2025/08/17
若說「黑天鵝」這部電影最讓人著迷的地方,該算是其藉由「天鵝湖」這齣芭蕾舞劇裡黑天鵝與白天鵝的象徵,將人性的黑暗與純真展露無疑。而其中最為關鍵的莫過於故事中的女主角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她精彩詮釋著劇中人物妮娜(Nina)內心的掙扎與惶恐,還有追求完美的決絕。
Thumbnail
2025/08/17
若說「黑天鵝」這部電影最讓人著迷的地方,該算是其藉由「天鵝湖」這齣芭蕾舞劇裡黑天鵝與白天鵝的象徵,將人性的黑暗與純真展露無疑。而其中最為關鍵的莫過於故事中的女主角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她精彩詮釋著劇中人物妮娜(Nina)內心的掙扎與惶恐,還有追求完美的決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後一幕展現溫柔的一片茜色,齒輪仍然轉動著,故事不再停止在婚姻或奉獻給舞台八股般的結尾,保有很多選擇,和想像馳騁的空間,如同鄧九雲想傳達地,失去和修復無限輪迴的那股力量得以安放。
Thumbnail
最後一幕展現溫柔的一片茜色,齒輪仍然轉動著,故事不再停止在婚姻或奉獻給舞台八股般的結尾,保有很多選擇,和想像馳騁的空間,如同鄧九雲想傳達地,失去和修復無限輪迴的那股力量得以安放。
Thumbnail
你明知道它不完美,卻還是讓人想繼續看下去。無論電影或電視劇之所以能打動人,一定有某些東西觀眾相信它是真的,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
Thumbnail
你明知道它不完美,卻還是讓人想繼續看下去。無論電影或電視劇之所以能打動人,一定有某些東西觀眾相信它是真的,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
Thumbnail
認真來看,《淚之女王》的劇本有很多問題,不管是瑣碎還是不知所云,支線總是讓人提不起勁,不過這完全不阻礙我對主線的情感投入,編劇對主線的描寫是超過我的期待。
Thumbnail
認真來看,《淚之女王》的劇本有很多問題,不管是瑣碎還是不知所云,支線總是讓人提不起勁,不過這完全不阻礙我對主線的情感投入,編劇對主線的描寫是超過我的期待。
Thumbnail
只是無意間YT滑影片時,看到一個畫面,好奇兩個男人的吻戲是在演什麼(我並非腐女),就不小心看了整部戲,還在網路上把原著小說也大致看了遍。 歡喜冤家又是女扮男裝的戲碼總是引我入坑,可惜當年宣傳不夠、演員人氣不足、開放式結局讓人意難平,致使沒有太多討論聲量。 看過戲劇和小說的我有諸多想法,索性來寫寫
Thumbnail
只是無意間YT滑影片時,看到一個畫面,好奇兩個男人的吻戲是在演什麼(我並非腐女),就不小心看了整部戲,還在網路上把原著小說也大致看了遍。 歡喜冤家又是女扮男裝的戲碼總是引我入坑,可惜當年宣傳不夠、演員人氣不足、開放式結局讓人意難平,致使沒有太多討論聲量。 看過戲劇和小說的我有諸多想法,索性來寫寫
Thumbnail
這篇文並不是《至愛之花》的影評,若有所期待,只能說聲抱歉。
Thumbnail
這篇文並不是《至愛之花》的影評,若有所期待,只能說聲抱歉。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透過角色美鳥,呈現五人的改變和對人際關係以及「兩個人」的想法。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Thumbnail
透過角色美鳥,呈現五人的改變和對人際關係以及「兩個人」的想法。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Thumbnail
在台詞和情節上的比喻、映照和互文裡,拼起可思考,能啟發,甚至帶來新觀點的內容,這就是《至愛之花》的深沉之處。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Thumbnail
在台詞和情節上的比喻、映照和互文裡,拼起可思考,能啟發,甚至帶來新觀點的內容,這就是《至愛之花》的深沉之處。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至愛之花》每週跟播文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