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阿富汗筆友》(原名 Extra Credit),是美國作家安德魯.克萊門斯的一部溫暖校園小說,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透過一場跨國筆友計畫,描繪出兩位青少年在文化差異中建立理解與友誼的歷程。這次他把故事舞台拉到美國與阿富汗之間,透過一場跨國筆友計畫,探討文化差異、友誼與包容的力量。
📖 故事概要
主角艾比‧卡森(Abby Carson)是美國的六年級學生,因為功課不理想,面臨留級危機。為了挽救成績,老師給她一個「額外加分作業」:寫信給一位國外筆友,並持續通信。
這封信飛越半個地球,來到阿富汗的偏鄉學校,由男孩薩迪德(Sadeed Bayat)代筆回信——因為他是唯一英文能力足夠的學生。由於文化限制,女孩雅米拉成為名義上的筆友,但實際上是她的哥哥薩迪德(Sadeed)代筆回信,因為他英文最好。因為在阿富汗保守的文化中,男孩與女孩通信是敏感的事,薩迪德的妹妹也參與其中,讓這段筆友關係更微妙。
隨著信件往返,艾比與薩迪德逐漸理解彼此的生活與文化,也面對各自社會的偏見與挑戰。隨著信件往返,這段筆友關係不僅改變了他們,也影響了周遭的人。
🌍 主題亮點
- 文化差異與理解:透過筆友信件,兩位主角學會尊重彼此的背景與價值觀。美國與阿富汗的生活方式、教育制度、性別角色形成鮮明對比。
- 語言與溝通的力量:信件成為連結彼此世界的橋樑,也讓主角們學會傾聽與表達。英文成為連結兩個孩子的工具,也象徵教育的力量。
- 教育與成長:艾比從「不想學習」的學生,轉變為主動探索世界的學習者;薩迪德則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找自我定位。
- 性別與社會規範:薩迪德代筆的行為在村裡引起爭議,反映出保守文化中男女互動的敏感性。薩迪德在阿富汗的角色充滿掙扎,反映出性別與傳統的張力。
🧠 《我的阿富汗筆友》(Extra Credit)的角色設計非常細膩,不僅展現文化差異,也讓讀者感受到跨國友誼的真誠與複雜。以下是主要人物介紹:
👧 艾比‧卡森(Abby Carson)
- 背景:美國六年級學生,活潑外向但對課業缺乏動力。
- 個性:喜歡攀岩、挑戰權威,討厭寫作業但有強烈好勝心。
- 角色發展:從一開始的「為了加分而寫信」,逐漸投入與筆友的交流,展現誠意與成長,並開始理解世界的多樣性。
👦 薩迪德‧巴亞特(Sadeed Bayat)
- 背景:阿富汗偏鄉學校的學生,英文能力最強,被老師指派代筆回信。
- 個性:內斂、聰明、具文學素養(擅長寫詩),對文化規範有深刻理解。
- 角色發展:一開始對筆友計畫不以為然,但逐漸被艾比的誠意打動,甚至冒著風險偷偷回信,展現他對溝通與理解的渴望。
👧 雅米拉(Jameela)
- 背景:薩迪德的妹妹,名義上的筆友。
- 個性:溫柔、敏感,雖然不擅英文,但能感受到艾比的真誠。
- 角色意義:象徵阿富汗女性在傳統文化中的限制,也代表跨文化交流中被忽略的聲音。
👩🏫 老師與家長(美國與阿富汗)
- 美國老師:給予艾比「額外加分作業」,是故事的推動者之一。
- 阿富汗老師與村長:在文化與教育之間斡旋,既希望學生能接觸外界,也擔心違反傳統。
🌟 角色互動亮點
- 艾比與薩迪德的通信從表面交流逐漸深入,彼此激發出更高的理解力與同理心。
- 薩迪德的秘密回信與坦承,成為故事的情感轉折點。
- 雅米拉雖然不直接寫信,卻在背後影響薩迪德的態度與選擇。
這些角色不只是文化代表,更是情感與價值觀的載體。
🎯 情節亮點(無劇透)
- 信件內容不只是問候,更深入探討彼此的家庭、夢想與困境。
- 村裡的長老們對薩迪德與艾比的通信產生疑慮,引發一場關於「傳統」與「進步」的辯論。
- 最終,這段筆友關係成為一種象徵——即使身處不同世界,只要心存善意,就能彼此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