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零講:你適合讀社會學嗎?(一)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們從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說起。他有一篇短篇小說〈人群中的人〉(The Man of the Crowd,1840),描寫一名敘事者(「我」)坐在倫敦某間咖啡館,著迷地觀察窗外熙來攘往的陌生人群,並將路人速寫與分類。列舉一段他的觀察:

「起初,我的觀察帶著一種抽象和概括的傾向。我將行人視為整體,思考著他們總體的關係。然而不久,我便轉而關注細節,並懷著細緻的興趣,審視著那無數樣貌、衣著、神態、步姿、面容和表情的變化。絕大多數路過的人都帶著一種心滿意足、公事公辦的舉止,似乎只想著在擁擠的人群中穿行。他們眉頭緊鎖,眼珠快速轉動;當被同路的行人推擠時,沒有顯露出任何不耐煩的跡象,只是整理一下衣服便匆匆繼續前行。另外還有一大群人,他們焦躁不安,臉色通紅,自言自語並比劃著手勢,彷彿因為周圍人群的過度密集而感到孤獨。當去路受阻時,這些人會突然停止咕噥,但卻加倍打著手勢,嘴唇上掛著一種心不在焉、過分誇張的微笑,等待著阻擋他們的人流通過。如果被碰撞,他們會向碰撞者頻頻鞠躬,顯得不知所措。」(Poe, 1978: 507-8)

近黃昏時,他留意到一名老者,面露絕對奇特(absolute idiosyncrasy )的表情,於是衝出咖啡館暗中跟蹤,看著他穿梭市集商店、深入貧民區,最後又折返倫敦的核心地帶。這場跟蹤從夜晚開始,持續到隔日。

看出來了嗎?這篇小說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老者,他是一名都市中的「漫遊者」。

第二個層次是敘事者「我」,他既是以銳利的眼光掃過來往人群的觀察者,也是跟蹤、窺探那位漫遊者的偵探式人物。

第三個層次是書寫者,也就是將整件事以小說形式發表的人。

老者是你、是我,也是社會學家。我們每天都在對這個社會進行「一階觀察」,將注意力放在觀察的對象或內容,例如讀書總是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的班上學霸,或是某個唱著《沒出息》唱到落淚的網友。

那位偵探般的敘事者,則是社會學家。他∕她不斷窺探其他的漫遊者如何穿行與觀察社會,也就是進行「二階觀察」,關注(他人甚至自己)「如何觀察」。

最後,那位書寫者也是社會學家。他∕她會將自己的一階與二階觀察以文字、影音等形式記錄下來,發表在專業的學術期刊、寫成學術專書,或是寫成面向大眾的普及讀物。

這大致就是社會學家在做的事。你能接受嗎?或者,你喜歡嗎?

我們再舉一些例子。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社會學家柏格(Peter Berger,1929-2017)在回憶錄中提到,他人生修的第一門社會學課程是「作為社會學家的巴爾札克」,授課教師是所羅門(Albert Salomon)。根據柏格的記述:

「在所羅門的講述中,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喜歡在深夜裡,漫步在巴黎的街頭,尋思這個城市的秘密——想瞭解在這個城市的沙龍、市政廳、商鋪、小酒館和妓院裡,正在進行的點點滴滴。我不確定真實的巴爾札克是否如此,不過上述這種社會學家的形象當時的確深深烙印在我心裡。」(Berger, 2013: 7-8)

當年讀到這段時,我深受感動,因為我年輕時也讀了不少部巴爾札克的小說,像是《高老頭》和《邦斯舅舅》。他的作品系列《人間喜劇》共有91部小說,描寫了2472 個人物形象,有「法國社會百科全書」的美譽。馬克思的戰友兼資助者(也有人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創立者)恩格斯在一封信中這樣描述巴爾札克:

「他在《人間喜劇》裡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彙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我從這裡,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1888年4月)

我的看法與柏格非常接近。我也認為「好的社會學總與好的小說焦不離孟,讀者從好的小說可以深刻認識這個社會」(Berger, 2013: 8)。換個角度說:從好的社會學研究中,也可以讀出小說的趣味。社會學和小說,都試圖透過敘事來窺探、記錄、分析與解謎。

請再猜猜,以下這個段落是誰寫的?

「只有在大街上擠了幾天,費力地穿過人群,穿過沒有盡頭的絡繹不絕的車輛……才會開始覺察到……在這種街頭的擁擠中已經包含著某種醜惡的違反人性的東西。難道這些群集在街頭的、代表著各個階級和各個等級的成千上萬的人,不都是具有同樣的屬性和能力、同樣渴求幸福的人嗎?難道他們不應當通過同樣的方法和途徑去尋求自己的幸福嗎?可是他們彼此從身旁匆匆地走過,好像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好像他們彼此毫不相干,只在一點上建立了一種默契,就是行人必須在人行道上靠右邊走,以免阻礙迎面走過來的人;同時,誰也沒有想到要看誰一眼。」

答案不是某個小說家,而是前文出現過的恩格斯。這段文字出自他1845年出版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在那個年代,從愛倫坡到恩格斯,都深深著迷於「大都會」與「陌生人」(以及都會生活中的繁美與醜怪、無所不在的驚奇感與疏離感),並留下了各式各樣的文字描寫。


參考文獻

Berger, Peter,2013,《柏格歐吉桑的社會學奇幻旅程》,黃克先譯,新北市:群學。

Poe, Edgar Allan. 1978. “The Man of the Crowd,” in Thomas Ollive Mabbott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Vol. II: Tales and Sketch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505-51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oe Yu-ze Wan 的私塾
399會員
10內容數
除長期連載「非典型社會學家的社會學入門十五講」外,也將不定期分享書訊、研究心得,或與訂閱讀者舉辦線上交流活動。歡迎訂閱、成為讀者。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我總說自己是一座孤島。雖然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雖然並不真的能夠離群索居地獨自活著。再怎麼不需要出門的生活,仍然需要早餐店店員和便利商店店員的存在,還有他們身後系統的所有存在,這世界確實是由眾多人類組成。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多樣性和變化的世界中,理解社會與人類的行為和互動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中,背後可能隱藏著各種複雜的社會位置和背景。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和對於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促使了我的朋友撰寫了這本令人振奮的著作——《思想黥面:社會位置大風吹》。 作為一位研究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專家,作
Thumbnail
這次閱讀所得總結如下: 1. 書籍中若有能顛覆固有想法的”驚奇元素”,較易爭相傳誦,成為暢銷書。 2. 當一個個的人因為某些緣故心理形成某種一致性,就被稱為「群眾」,會表現出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的特徵。 3. 陪審團由怎樣的人組成對最終判決影響不大,「群眾」容易被情緒煽動。
Thumbnail
這次閱讀所得總結如下: 1. 書籍中若有能顛覆固有想法的”驚奇元素”,較易爭相傳誦,成為暢銷書。 2. 當一個個的人因為某些緣故心理形成某種一致性,就被稱為「群眾」,會表現出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的特徵。 3. 陪審團由怎樣的人組成對最終判決影響不大,「群眾」容易被情緒煽動。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文學作為人類撇除生存問題,尋求精神滿足的行為。文學將人為中心,探索人類精神的可能性,是人類行為觀察室的衍生地。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文學作為人類撇除生存問題,尋求精神滿足的行為。文學將人為中心,探索人類精神的可能性,是人類行為觀察室的衍生地。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因為逛書店開啟的線上讀書會,本來想在假期進行,殊不知一個放假太開心加上平常太忙疏於提醒,就眼睜睜的延2週來準備讀書會的討論這樣,或許這本書討論的許多切入點,也能用來理解這個單一事件,將社會學作為理解的視角。 高度工業化、全球化的時代,即便這本書是左岸的作者,仍舊點出了許多跨過國界的問題,有些現象比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英國17世紀的coffeehouse,這些店是當時人們交換商業資訊、八卦、創業想法和討論時事的地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英國17世紀的coffeehouse,這些店是當時人們交換商業資訊、八卦、創業想法和討論時事的地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