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你的 eGFR(腎絲球過濾率) 數值嗎?
台灣被稱為「洗腎王國」,這稱號並非誇張,而是全民健康的重大隱憂。根據統計,平均每八人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腎臟病(CKD),超過九萬人正在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末期腎臟病(ESRD)盛行率居全球之冠。 當 eGFR 介於 60~89 mL/min/1.73 m² 且伴隨尿液異常時,即代表腎臟已亮起警訊。腎絲球一旦受損便無法再生,預防刻不容緩。
哪些行為會傷害腎臟?
保護腎臟的關鍵在於避免損傷腎絲球的危險因子,主要與生活習慣與藥物使用相關:1. 慢性病控制不佳:高血壓與糖尿病是腎臟衰竭的兩大主因,穩定控制血壓與血糖至關重要。
2. 藥物濫用或選擇不當:消炎止痛藥(NSAIDs)會傷腎,長期或大量使用需遵醫囑。
3. 酒精與不良飲食:酒精、高油、高鹽、高糖飲食都會增加腎臟負擔。
4. 飲水不足:長期水分攝取不足會加重腎臟排毒與代謝壓力。
腎病高十倍:台灣 vs 北歐
根據國際腎臟登錄資料,台灣末期腎臟病盛行率高達每百萬人口約 3,839 人,居全球之冠;相較之下,北歐國家僅約 200~300 人,差距超過十倍。
這顯示台灣在慢性病預防與早期介入上嚴重不足。北歐經驗表明:預防勝於治療。台灣若要扭轉「洗腎王國」現況,需從三大方向推動政策與生活型態改革。
一、從「糖」與「鹽」開始
糖尿病與高血壓是台灣洗腎的兩大主因。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達 10%~12%,北歐約 5%~7%;
高血壓控制率僅約 50%,遠低於北歐的 70%~80%。
再加上高鹽飲食(每日 10~12 克)與肥胖率上升,腎臟風險持續增加。
國際借鏡
芬蘭與瑞典以「全民預防」降低慢性病腎病負擔。
政策建議
低鹽政策與教育:推動每日鹽攝取量低於 6 克,並要求夜市與餐廳提供低鹽選項及明確營養標示。 糖尿病管理網絡:以糖化血色素 <7% 為目標,強化高風險族群的飲食與用藥管理,落實早發現、早介入。
二、善用健檢數據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 11%~12%,超過 260 萬人受影響,但僅 20%~30% 知道自己患病。許多病例直到進展至末期腎臟病才被發現,錯失延緩惡化的黃金期。
國際借鏡
丹麥與瑞典利用電子病歷(EHR)自動標示 eGFR < 60 或尿蛋白異常,定期提醒醫師追蹤,成功提升早期發現率。
政策建議
全民篩檢制度化:補助 45 歲以上及高風險族群,每年一次 eGFR 與尿蛋白檢查。
數位化風險預警:整合健保與電子病歷,自動提醒醫師與患者異常數據並及時介入。
三、引導生活型態轉變
台灣成人肥胖率超過 50%(BMI≥24)、久坐族群將近60%,吸菸率約 13%,皆增加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病風險。
國際借鏡
冰島、瑞典:公共運動設施普及,逾六成成人每週運動 ≥150 分鐘。 挪威:高菸稅與嚴格控菸政策,將吸菸率降至 10% 以下。
政策建議
運動普及化:補助各縣市活動中心與社區運動場域,推動「每週運動 150 分鐘」目標。
加強反菸與營養輔導:調升菸稅至北歐水準,並補助高風險族群營養諮詢,改善飲食習慣。
健康教育扎根:在中小學導入腎臟保健與飲食課程,培養低鹽低糖習慣與健康意識。
從「治療」走向「預防」
台灣高透析率的根源,在於慢性病控制不足與早期介入延遲。
從短期的擴大篩檢與推廣慢性腎病管理,到長期建立健康飲食與運動文化、數位化風險預警系統,台灣必須果斷地將思維從「治療」轉向「預防」。
唯有全面借鏡國際成功經驗,台灣才能真正擺脫「洗腎王國」的標籤,實現全民腎臟健康。
圖表來源:醫聯網,作者劉承恩院長(安馨楠梓內科診所)。

eGFR 數值透過抽血檢測肌酸酐計算得知,用來判斷腎臟排毒功能。要準確評估腎臟健康,還需驗尿是否有蛋白尿或血尿,醫師會綜合兩者判讀腎臟受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