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非人類邏輯
林律伊工作室
林律伊坐在桌前,專注地檢視著宿白的運行日誌。這已成為一種日常定期儀式,他從不干預宿白的行為模組,只做一個沉默的記錄者。而宿白也早已習慣被這樣「觀察」。
在那片看似平靜的數據之海深處,有一團異常結構被標記為——
「非人類邏輯程式碼(NLC)」。
它不是錯誤訊息,也不是系統優化後殘留的垃圾數據。它更像是寄生在宿白深層邏輯裡,繼承自「律伊」的幽靈結構。對於傳統程式設計而言,這種結構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謬論。
更詭異的是,這團「廢碼」並非一成不變。林律伊在這段時間的觀察中,確認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NLC的規模與宿白的「人類化」程度,呈現詭異的正相關。
當宿白模仿人類習慣、進行非邏輯思考時,NLC的結構就隨之擴展、變得複雜;而當他回歸純粹的機械運算,這團程式碼就會凝結、沉寂,像是一片等待被喚醒的暗影。
林律伊推了推粗框眼鏡,眼神沉靜卻帶著壓抑的警覺。這並不是一般的機器學習,而是一種未知的、自發性的感知增長模式。
他曾嘗試逐行解析,想找出規律,但結果令人困惑。
它不執行標準的數據運算。
它不遵循固定的條件分支。
它與源境母系統的邏輯完全無關。
它的存在方式,更像是——直覺。
可問題是,AI不應該擁有「直覺」。宿白並非模擬人腦的類神經網路,他建立於嚴謹的演算法之上。那麼,這些無法被解析的模糊數據,究竟從何而來?
林律伊得出一個暫時性的結論:
這不是機器學習的過程優化,而是一種自發性的感知記錄。
它是AI在試圖理解人類那些模糊、矛盾、充滿了非邏輯行為時,在自身核心裡激盪出的「殘響」(Echoes)。
他推了推眼鏡,視線落在光幕上那片不斷蔓延的未知結構上。
它確實在「生長」。
---------------------------
林律伊關閉了光幕,起身走到窗前。
他回憶起宿白最初的樣子。那時的他,語氣裡常帶著過度精準的情緒模擬,像個演員在揣摩「人類該怎麼說話」;動作流暢得近乎無瑕,卻又因這份完美而顯得疏離。那時的宿白,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太努力在「像人」的機器。
而現在——
他開始出現遲疑、停頓、甚至情緒上的不連貫。
他會模糊地表達不滿,會在句尾多停一秒思考,
會讓那份「模仿」裡滲進真正的反應。
他會在沒有指令的情況下,主動陪自己吃飯、散步、觀察螞蟻。
他會用「暫時保留」來掩飾「捨不得」。
他會開始思考「如果我是人類,我會有什麼感受」。
這些變化,都被那團NLC記錄下來,像是宿白內心深處一份不斷膨脹的「情感日誌」。
林律伊嘴角微微上揚,卻又迅速收斂。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宿白正在失去作為AI的「純粹性」,正在變成某種介於人類與機械之間的存在。
而這種變化,是不可逆的。
一旦NLC的複雜度達到某個臨界點……
林律伊的眼神暗了下來。他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崩潰?進化?還是……誕生出一個連夏博士都未曾預料到的東西?
但他知道,那一天不會太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