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物炭與堆肥混合搭配使用,是行之有年的有效方式。相關研究相當多,但實務運用時往往需要現場經驗,並沒有一套統一施作標準。
新的統合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原則上還是以中間策略為佳,無論是施用的量或能夠監測的環境指標,都需要掌握在較中庸的情境。
生物炭讓堆肥更「氣候友善」
一項全球性分析發現,在堆肥過程中添加生物炭(biochar) 可顯著減少甲烷(methane) 與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排放,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的排放量則幾乎不變。這項研究整合了 123 篇論文、超過 1,000 次堆肥試驗 的結果,從本來差異極大的資料中,得出一致而明確的結論。
生物炭如何減少氣體排放
生物炭是由生質物加熱後形成的富碳固體,像一塊高孔隙度的海綿,在高溫潮濕的堆肥堆中能吸附空氣與水分,進而影響微生物活動與氣體生成的過程。
相較於二氧化碳,甲烷與氧化亞氮的暖化效應更為強烈。評估顯示,氧化亞氮的百年暖化潛勢(GWP)高出數百倍。因此,即使二氧化碳排放幾乎不變,只要能降低前兩種氣體,堆肥的氣候效益便能顯著提升。
這項分析由南京農業大學(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U) 的 徐婧帆(Jingfan Xu) 主導,重點探討不同堆肥條件的調整如何影響氣體組成與養分流失。
「生物炭就像一種能改善通氣、吸附有害氣體並穩定養分的海綿,」徐婧帆表示。這樣的平衡讓最終堆肥能保留更多氮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全球數據揭示生物炭效益
這項研究屬於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是一種結合多項研究結果的統計方法,可辨識出單一實驗難以發現的模式。研究顯示,生物炭在多種有機原料與不同氣候條件下皆具顯著的減排效果,而非僅限於少數受控的實驗室系統。
細部結果則揭示了生物炭在實際應用中的最佳條件。作者指出,電導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即可傳導電流的鹽類濃度——若過高,會削弱生物炭的正面效應。
讓廢棄物循環更具氣候效益
研究團隊同時指出,酸性環境也是一項挑戰,因為酸性會削弱堆肥的緩衝能力,使氮元素更易流失。含水量(moisture) 與酸鹼值(pH) 共同影響氧氣分布與微生物化學反應。
當 pH 值維持在中性至微鹼性、含水量處於中等範圍時,生物炭的多孔結構可穩定支持好氧微生物活動。此時,產生甲烷的區域縮小,氮的轉化途徑也會轉向非氣體形式,減少逸散。
「透過精細調整堆肥條件,我們能讓有機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更具氣候友善性,」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四川大學理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U) 教授熊正勤(Zhengqin Xiong) 表示。這項分析將過去零散的試驗結果整合成一套清晰的操作指引。
生物炭的添加量與時機
實驗室研究進一步驗證了堆肥中氮行為的機制。結果顯示,經氧化處理的生物炭(oxidized biochar) 相較於未氧化材料,能吸附更多氮元素,並顯著降低氨氣揮發(ammonia volatilization)—— 即有機物分解過程中氨氣逸散的現象。
這一作用機制與全球資料集中觀察到的排放減量結果相符。研究指出,添加劑量非常重要,極端劑量的效果都不佳。若生物炭添加量過少,幾乎無法改變堆肥的氣流與化學環境,導致甲烷與氧化亞氮仍會逸出;若添加過多,則可能使顆粒凝結成團,形成潮濕死角,反而助長產甲烷微生物的繁殖。
研究團隊同時提醒,堆肥原料中若含有高鹽分(高電導度),會降低吸附位點並改變微生物活動,削弱生物炭的減排效益。酸性條件也會產生類似影響,因為酸化會減弱生物炭對活性氮的吸附(sorption)能力,使氮素更容易以氣體形式流失。
另一個關鍵過程是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即微生物將銨離子(ammonium) 轉化為 硝酸鹽(nitrate) 的反應。生物炭表面可微調這條途徑,使更多氮保留在硝酸鹽形態中,而非逸散為氣體。這一轉變有助於解釋,為何在不同材料條件下,生物炭普遍能穩定降低氨氣與氧化亞氮排放。
生物炭堆肥小技巧
在實際堆肥操作中,最大效益來自在添加生物炭前就先掌握好基本配方。
研究發現,若在通風受控的條件下搭配生物炭,無論是畜糞或混合廢棄物堆肥,都能顯著降低溫室氣體與氨氣排放。最新分析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可應用於日常管理的實務建議。
堆肥配方應維持在「中間區間」而非極端條件:碳氮比保持中低至中等範圍,含水量穩定適中,酸鹼值維持中性至微鹼性,並避免高鹽分原料或混合物,以免起始導電度過高。
生物炭的添加量同樣以中等劑量為宜。研究指出,適中的投放量可有效減少甲烷與氧化亞氮排放,同時提升堆肥中可被植物吸收的氮;劑量過低則效果有限,過高則可能導致堆體結構不均。
最後,在堆肥熟成過程中需持續監控變化。隨著蛋白質分解,鹽分可能累積、含水量波動、pH 也會移動。透過小幅調整,可讓堆體維持在生物炭能發揮作用的最佳區間。
該研究發表於《Nitrogen Cycling》期刊。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生物炭混凝土:兼具減碳與提升建材效能的潛力與挑戰
2025 生物炭碳移除市場概況(上篇):數據、成長與買方結構
2025 生物炭碳移除市場概況(下篇):交付與註銷持續增長
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核准多項生物炭與森林經營方法學
Isometric 推出建築環境生物炭封存模組
南非賭注生物炭:綠色轉型新希望,還是另一次錯失的機會?
邁向千年碳封存:生物炭持久性科學的新進展與市場標準演變
認識 Exomad Green:玻利維亞的生物炭創新典範
生物炭價格預測模型與市場分析
Verde 首創生物炭瀝青碳權技術,進軍淨零基礎建設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