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聊天機器人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當 AI 說話方式越來越像真人,我們是否還能清楚分辨眼前的對話對象究竟是人還是機器?
2025 年 10 月,加州正式通過一項新法,要求「容易被誤認成人類」的聊天機器人必須清楚揭露自己的 AI 身分,並針對自傷、自殺等敏感議題建立應對流程與年度報告制度。
這不只是美國的地方新聞,而是攸關全球 AI 產品設計、法規遵循與使用者安全的重大事件。本文會帶你掌握:- 1️⃣ 新法的重點內容
- 2️⃣ 事件的前因與時間線
- 3️⃣ 讀者最關心的產品與產業影響
- 4️⃣ 最後的整理與我的觀察
📰 AI 必須「坦白」自己不是人
在美國時間 2025 年 10 月 13 日,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簽署了一部名為 SB 243 的法案。這部法案針對「伴侶型」或「容易被誤認成人類」的聊天機器人,提出了幾項新的法律要求。

Gavin Newsom
首先,聊天機器人必須在與使用者互動時,清楚揭露自己是 AI。這並不是一句「你好,我是 AI」就能解決,而是需要在對話過程中持續提醒,例如每隔一段時間跳出提示,避免使用者在長時間互動後誤以為自己真的在和真人對話。
其次,法案特別針對兒童與青少年,要求平台採取合理措施,避免聊天機器人生成性露骨的內容,並在敏感議題上給予額外防護。這一點反映了立法者最在意的就是未成年族群的安全,因為青少年往往是最容易沉浸在 AI 陪伴的群體。
最受矚目的部分,是與自傷/自殺互動有關的規範。未來營運者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流程,從如何偵測到相關訊號,到如何回應、是否要提供危機資源連結、是否需要人工介入,都要有明確規範。更進一步,平台還得每年提交一份報告給加州的公共衛生單位,將所有自傷、自殺相關互動的數據匿名化後進行統計,再由政府公開資料。這項舉措不僅加重了平台的責任,也提高了社會的透明度。
這個新聞的核心在於,AI 不再只是科技議題,而是公共安全與倫理治理的焦點。加州作為美國科技產業的心臟地帶,它的立法往往會影響整個產業生態系,也可能成為其他州甚至其他國家的參考範例。這意味著,AI 的「自我揭露」將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須。
🗓️ 為什麼會有這部法?事件背後的時間線
要理解這部新法,我們必須把時間軸往回拉。其實,針對 AI 與兒少互動的爭議,從 2023 年開始就在美國不斷出現。許多家長與專家擔心,情感陪伴型的 AI 可能導致青少年過度依賴,甚至在遇到自傷或自殺念頭時,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
👉 2023–2024 年,美國社會上接連出現 AI 聊天機器人誤導青少年的案例,引發媒體關注。雖然大多數公司強調他們已有安全機制,但外界普遍認為仍然不足。
👉 2025 年 7 月,加州眾院開始審議 SB 243,內容包含「揭露 AI 身分」與「自傷應對回報機制」。當時就已經引發激烈討論,因為這會讓很多新創公司必須修改產品。
👉 2025 年 9 月,加州眾議會通過 SB 243,同時也出現另一個更嚴格的法案 AB 1064。AB 1064 幾乎全面禁止未成年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理由是要完全隔絕風險。但這個版本太過嚴厲,反而引來批評。
👉 2025 年 9 月 12 日,加州檢察總長 Rob Bonta 表態支持針對「伴侶型 chatbot」的立法方向,認為應聚焦在風險管理,而不是一刀切。
👉 2025 年 10 月 13 日,州長 Newsom 簽署 SB 243 成法,並且否決 AB 1064。這個動作清楚傳遞出加州的立場:不封殺 AI,而是要透過「揭露、守欄、回報」的方式,建立可執行的安全框架。
換句話說,這部法案是一次「折衷」與「平衡」。它既不放任 AI 無限制發展,也不粗暴禁止,而是把風險劃出邊界。這就是為什麼這則新聞會被認為是AI 監管的一個新里程碑。
🧩 影響與改變
當我們看到這則新聞,心裡一定會有三個問題:
1️⃣ 產品會怎麼變?
未來在加州上線的聊天機器人,如果屬於「伴侶型」或「容易被誤認成人類」,就必須在設計上加入揭露機制。不只是開頭一句話,而是要持續提醒。這意味著 UI/UX 設計要重新思考,如何在不打斷體驗的情況下,讓使用者不會忘記自己正在跟 AI 互動。
更進一步,針對兒少用戶,平台必須有分齡機制。舉例來說,未成年帳號可能需要更多的提示、更嚴格的過濾,甚至限制特定功能。這會增加平台的開發與維運成本,但也可能讓 AI 應用更符合社會期待。
2️⃣ 誰會受到最大影響?
答案是:情感陪伴型 AI、語伴型 AI、校園 AI 助教。這些服務的互動最接近「真人陪伴」,因此最容易被認為「需要揭露」。相較之下,傳統的客服機器人或 FAQ bot,因為擬人程度低,可能影響不大。
3️⃣ 全球團隊該怎麼辦?
如果你是台灣或其他國家的開發者,但你的產品能在加州下載或使用,就必須考慮遵循這個標準。很多公司可能會選擇「全球一致」的安全機制,以避免為單一市場做不同版本。這將推動一波「安全設計預設化」的趨勢。
對教育與公共場域來說,這部法也提醒我們:AI 助教並不是完全沒有風險。學校、圖書館在導入 AI 時,可能需要制定新的規範,例如如何提醒學生「你正在與 AI 對話」,如何在出現危機訊號時立即介入。
✅ 總結
這次加州的 SB 243 不是要把 AI 關起來,而是要給它畫一條線。這條線就是:如果 AI 太像真人,就必須承擔揭露與安全義務。
對一般讀者來說,這則新聞提醒我們:
- 未來 AI 的「真偽揭露」會成為常態,你在跟 AI 聊天時,應該會看到更多「我是 AI」的提示。
- 如果你是家長或老師,這表示你能更放心讓孩子接觸 AI,但同時也要懂得檢視平台是否真的有做到揭露與報告。
- 如果你是開發者,現在就是檢查你的產品安全機制的最佳時機,因為未來可能不只加州,其他州甚至歐洲都會跟進。
最後,這件事也讓我想到一個觀察:透明度會變成競爭力。誰能把揭露做得清楚、把報告做得公開透明,誰就能贏得更多使用者的信任。
記得追蹤 Mech Muse,我會持續幫你追蹤最新的 AI 法規動態,用最清楚的語言讓科技不再難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