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幾個角度談這個問題。
一、文法觀念
大學語言中心或英(外)文系的寫作課程可以幫助你熟悉寫作的基本觀念(例如怎麼寫 topic sentence、怎麼寫摘要),但在文法方面的幫助有限,一定得靠自己加強。文法觀念如果好,寫學術英文時至少不會犯大錯,等於成功了一半。至於文法書,我推薦這本(非業配):
Betty S. Azar and Stacy A. Hagen. 2017.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English Grammar. 5th ed. Hoboken, NJ: Pearson Education.
二、讀寫並進
寫作能力的強化沒有捷徑,只能透過大量閱讀和大量練習。我不建議「只」練習寫作,而是要「讀」與「寫」並進。沒有夠多的input,何來output?
閱讀的部分,建議找兩三個你喜歡、讀得下去的「英語系」學者(作者),將他們的著作當作範本,模仿他們的英文表達方式。記得準備筆記本,把那些讓你眼睛為之一亮的句型、片語、單字都記下,每天反覆咀嚼;如果整句都很好,乾脆把整句甚至整段都背誦下來。舉例來說,我自己以前很喜歡美國社會學者Douglas V. Porpora的英文表達方式,精鍊而富變化。他的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1987)我曾讀了又讀,還當過英文寫作課教材(呼喚我以前的學生~)。
三、持之以恆
「每天」都必須有進度,即使寫五十字、一百字都好。可以針對任何一個(學術)主題,用一兩段英文表達你的見解;如果寫不出來,就翻閱一下其他學者的作品,看看他們怎麼寫,然後模仿、改寫。現在還有強大的AI工具,可以請AI幫你修訂文法、補充同義字與反義字、用不同的方式改寫等等。只要每天練習,半年左右就會有明顯的成效。但容我再強調:首先,你自己的文法觀念一定要夠強,因為AI還是會犯錯。其次,大量閱讀有助於你形成自己的品味及文風,這是AI比較難幫得上忙的地方。
四、其他建議
就算你想加強學術寫作,我也建議花一定比例的時間在「非」學術的英文上(如新聞、評論、散文)。我的經驗是:只讀學術英文,寫出來的東西會比較「乾」。學術英文通常較強調精簡、達意,而較不強調文句的優美與可讀。如果能強化一般英文的知識與能力,寫出來的學術英文會比較有自己的風格。
最後,多使用英英字典及Collocation Dictionary(例如OZDIC),會有助於培養英文語感、瞭解單字的使用方式及搭配詞。
許多台灣學生是這樣背單字的:看到student就背誦其中文解釋「學生」,接著背student的發音及拼寫方式。用這種方式背的單字,是「消極字彙」(passive vocabulary)。你只是「認識」這些字,讀到或聽到的時候可以辨識,但無法主動「使用」這些字。
知道如何運用這些字,使其成為口語及寫作的素材,學到的字才能成為「積極字彙」(active vocabulary)。
比如說,查到auspice這個字,不要只背誦英漢字典的解釋「前兆、吉兆」、「保護、贊助」,而是先查英英字典的解釋:“a prophetic sign, especially a favorable sign”、“patronage or guidance”,接著背誦例句:
(1)He interpreted the teacher’s smile as an auspice that he would get an A on his presentation.
(2)Financial aid is being provided to the country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然後記下常見的片語:under the auspices of sb/sth(在……的保護〔或支持〕下),並練習造句。
如果有朋友一起練習,會進步比較快。可以找一兩個朋友共同讀一份文獻,一起找出重要的單字、句型和文法;也可以每兩週訂一個寫作主題,碰面時交換彼此的作品,練習補充、修改對方的文章。
字彙部分必須有固定的進度,比如說每週增加三十個單字,並且要以前面說明的方式抄寫例句、學習搭配詞並練習造句,再拿給一起練習的朋友批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