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尤其是女性 KOL、網紅,常在鏡頭前對粉絲說:
「妳不需要身材焦慮,妳就是最美的自己,妳值得被愛。」
聽起來很正能量,但殘酷的是——這只是成功者給予的廉價安慰。因為我們都看過那些更努力的人:她們已經瘦到皮包骨、天天泡在健身房、飲食控制嚴苛到不近人情,卻依然對鏡中的自己不滿意,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不禁讓人想問:到底為什麼有些人能灑脫做自己,有些人卻被「焦慮」的鬼魅永遠纏身?
-
根據我對身邊人群,以及我對自己的深刻觀察,我發現了一個殘酷,卻又無比真實的條件:
那些能真正勇敢做自己的女孩,除了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讓她能想怎麼活,就怎麼活),以及深刻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自信**。
這裡的「被愛」不只是伴侶的浪漫之愛,而是一種從童年時期就被灌溉的、根深蒂固的自我認知:「無論我變成什麼樣子,我都值得被愛。」
那是一種從小就被溫柔對待、被理解、被接納的底氣。她知道自己就算胖了、素顏、沒化妝,依然有人愛她本來的樣子。
你大可做個小小的觀察:
- 那些在網路上,大聲疾呼女孩們要「做自己」的網紅,是不是大多有穩定且深愛著她們的伴侶?
- 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能完全無視世俗眼光,想吃就吃、自在躺平的女性,身邊是不是也有一個堅實的「避風港」?
她們敢於放縱,是因為她們有恃無恐。
-
我曾經也是一個被「身材焦慮」逼到絕境的人。
是個每天數卡路里、秤食材、跑重訓的人。
朋友看了都勸我:「別那麼辛苦,妳已經很瘦了。」
但我不敢,我真的不敢停下飲控和重訓的腳步。
我曾經歷過肥胖,經歷過來自同儕、來自旁人那種「不友善、不屑一顧」的眼神和笑聲。那份被排斥、被嘲笑的恐懼感,真實到讓人窒息。
但當我透過健身和飲控瘦下來之後,那些不屑的目光瞬間變成了「羨慕」與「欣賞」。
這種現實的轉變太具體、太諷刺了。諷刺到讓我不敢想像:如果我又胖回去了,在那些人嘴裡,我會變成什麼樣的笑柄?
-
「你又何必在意他人眼光,人生苦短,做自己就好。」
「女性本來就容易囤積脂肪,你不必這麼辛苦。」
我知道這些都是對的,我比誰都更明白。但這些「雞湯」的前提,都建立在一個事實上:他們已經身處「被愛」的庇護所。
他們知道,即使自己變醜了、變胖了,依然有人願意接住他們、愛著他們。
但我不是。我的世界裡沒有那樣一個無條件的後盾。
如果我變醜了、變胖了,沒有人會依然支持我、陪伴我。那份被取笑的「匱乏感與恐懼」,才是真正推著我,走向重訓室和飲控的動力。
-

所有的「焦慮」,本質上都建立在「沒有安全感」之上。它跟憂鬱一樣,是一種無法被理智控制的情緒。
如果「被愛的匱乏」這個根本問題沒有被解決,那份焦慮就不會消失,它會像一個烙印,永遠留在心底。
所以,下次當你身邊有人被身材焦慮所困時,請不要只是輕易地說一句「妳已經很好了,做自己就好」。
真正能治療焦慮的良藥,從來都不是空泛的鼓勵,而是一份「包容的愛」:
她也許只是想被愛、被看見、被擁抱。
她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一份溫柔的理解。
因為唯有被愛包容過的人,
才有力量真正「做自己」。
這份安全感與愛,才是真正能夠終結焦慮的最終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