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猜題與引導寫作題型
1. 直接相關題型
- 「我看鏟子超人」:要求考生針對花蓮救災中自發性志工現象,撰寫一篇完整的論述文
章,需結合自身觀察與體會。 - 「改變與轉化」:以鏟子超人為例,說明災難如何轉化為社會正能量,探討個人與集體
行動帶來的改變。 - 「負責的意義」:引用那位在火車上寫考卷的學生案例,分析當代青年如何在不同角色
間實踐責任。
2. 價值觀探討題型
- 「平民英雄的時代意義」:探討為何「鏟子超人」這類不穿披風的英雄更能引發共鳴,
並分析其社會價值。 - 「苦難中的選擇」:結合鏟子超人與災民互動的真實故事(如尋找神主牌),討論在困
境中人們的價值選擇。
3. 社會現象分析題型
- 「從鏟子超人看民間力量」:分析民間自發救災如何補足政府體系限制,並探討其背後
的文化因素。 - 「網路時代的公益行動」:從滷味攤爸爸「來玩泥巴」的號召談起,分析社群媒體如何
改變公益參與模式。
二、高分寫作技巧
1. 立意與視野提升
- 宏觀與微觀結合:不僅描寫鏟子超人的具體行動,更要連結到台灣社會的「韌力」
(Resilience)與「共好文化」。 - 對比論證:可參考2016年學測「歪腰郵筒」題目的正反論述手法,一方面肯定鏟子超
人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思考救災背後的制度問題。 - 深度思考:不停留在感動敘事,進一步探討「替代性創傷」與志工自我照顧的重要
性,展現人文關懷。
P.S. 重大災害,透過新聞媒體不斷的報導,都容易讓那些即使沒有經歷過
創傷,也沒有親朋好友在現場的人,在看到事件後也跟著覺得沉重、
難過,這種出自於「同理」他人而受的傷,我們在心理學上稱為
「替代性創傷」。
2. 結構安排技巧
**基本結構**:
引言(10%)- 現象描述與問題提出
正文(80%)- 分2-3層次深入論述
結論(10%)- 總結觀點並提升境界
**進階結構**:
1. 從具體場景切入(如光復車站志工湧入的畫面)
2. 分析現象的多重意義(個人、社區、社會層面)
3. 探討背後的價值衝突與選擇
4. 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反思
- 可運用「國寫紙上的字句」意象,將 救災經驗 與 學習歷程 巧妙連結。
3. 材料運用與舉例
- 精選細節:如「神主牌出土」的歡呼瞬間、「雨鞋店擠滿準志工」的溫暖場景,這些具
體細節比空泛形容更有說服力。 - 數據佐證:適當引用台鐵統計(光復站單日3.5萬人次)或網路聲量分析,增強論述可
信度。 - 多元視角:納入災民、志工、專業人士(如物理治療師)的不同觀點,展現思考的全
面性。
4. 表達與修辭技巧
- 意象運用:將「鏟子」轉化為希望與重建的象徵,而不只是工具。
- 對比手法:對比「淤泥的沉重」與「人心的輕盈」,強化張力。
- 首尾呼應:以「雨鞋上的泥土」開始,以「洗淨後依然向前的腳步」結尾,形成完整
意象循環。
三、實用寫作框架
基礎框架
- 引子:具體場景描述 + 現象提出
- 展開:2-3個分論點,各有具體事例支持
- 深化:價值探討與個人反思
- 收束:總結提升,連結更廣大的社會意義
進階思考角度
- 心理層面:從「替代性創傷」談助人者的自我照顧
- 社會設計:從民間自發平台談「公民科技」的力量
- 文化意義:從「國慶主視覺二創」談災難如何凝聚認同
- 教育意義:從那位學生志工談「負責」的具體實踐
四、提醒與建議
- 避免常見失分點:
勿過度悲情,保持理性與建設性
勿泛泛而談,要有具體分析
勿忽略不同聲音,適度反思限制 - 提升亮點技巧:
適時引用數據、專家觀點
展現個人獨特觀察與思考
結尾有力,餘韻悠長 - 時間分配建議:
審題構思:10-15分鐘
撰寫正文:35-40分鐘
檢查修飾:5分鐘
這些題型與技巧緊扣115學測趨勢,幫助你在考場上寫出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佳作。
記得,最好的作文來自真誠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鏟子超人的故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等待你用心發掘與書寫。
✍️ 高分範文參考 :
泥土上的印記——我看「鏟子超人」現象
那是花蓮震災後第三天,光復車站前湧入數以百計的「鏟子超人」。他們穿著雨鞋,手持鐵鏟,靜靜等待被分派到需要幫助的地方。沒有披風,沒有超能力,這些平凡的台灣人用最質樸的方式,在斷壁殘垣間寫下動人的篇章。自發的力量:從個人到集體的昇華
「鏟子超人」最令人動容的,是那份不約而同的默契。通訊軟體裡流傳著「需要鏟子手」的訊息,隔天清晨就有來自全台的志工出現在災區。這讓我想起滷味攤老闆在網路發起「來玩泥巴」的號召,用輕鬆話語化解災難的沉重。這種自發性動員,展現了台灣社會深厚的「共好基因」——不是由上而下的指令,而是由內而生的責任。
特別難忘那位在救災現場寫學測複習講義的高中生。當記者問他為何在此,他抬頭說:「這裡需要我,我的責任也在書本裡。」他手中的鏟子清除的是瓦礫,筆尖劃過的卻是未來。這種在多重角色間自如轉換、各自負責的態度,正是新世代的特質。
鏟子的象徵:從工具到希望的轉化
在「鏟子超人」手中,鐵鏟不再是單純工具,而成為希望與重建的象徵。一鏟一鏟挖出的,不只是被掩埋的家園,更是受創者重生的可能。當志工們從泥濘中找出老奶奶的神主牌,那一聲「找到了」的歡呼,彷彿照亮了陰鬱的天空。這種對他人信仰的尊重,對記憶的珍視,超越了物質層面的救災,成為心靈的修復。
更深層次看,每一把鏟子都在訴說相同的信念:災難可以摧毀建築,卻無法瓦解人與人的連結。這些連結在太平時期隱而不顯,卻在危難時刻織成堅韌的安全網。
反思與平衡:熱情與專業的對話
當然,「鏟子超人」現象也需要理性審視。初期因缺乏組織協調,曾發生志工比災民多的情況;專業救災人員也提醒,過多的善意若未經疏導,可能造成資源浪費。這促使我們思考:如何讓民間熱情與專業救災更好結合?
值得慶幸的是,台灣社會很快展現了自我調節能力。後期出現的物資調度平台、志工排班系統,都是民間智慧的結晶。這種從混亂到有序的過程,本身就是公民社會成熟的表現。
泥土之後:從救災到日常的延續
救災終會結束,鏟子總要收起,但「鏟子超人」精神不應隨之封存。那位在災區寫考卷的學生提醒我們:責任感不該是災難的專利,而應是日常的底色。當我們回到各自崗位——作為學生專注學習、作為職人精益求精、作為公民積極參與——都是在延續這種精神。
雨鞋上的泥土終會洗淨,但那段踏過廢墟、走向希望的記憶不會褪色。鏟子超人教會我們:真正的超能力,是選擇在他人需要時伸出手;最深刻的英雄主義,是在平凡中堅持善良。
當學測結束,當災區重建完成,但願我們都能記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不穿披風的英雄,用自己擅長的方式,為這片土地種下希望。正如那些鏟子超人所示:台灣最美的風景,不是在山水,而是在人心中那份隨時準備為他人付出的溫柔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