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修養篇》第八號
✴️《法在人間——讓聖道歸於凡心》
📖 取義:老子《道德經》、孔子《中庸》、佛陀《八正道》
✨一、【開篇引意】
古之聖人離塵而悟,今之世人入塵而修。
道不離人,法不離世。
若法高懸於天,凡人仰之而不得;
唯有讓法行於塵世,方能使道在人心中生根。
真正的修行,不在出世,而在入世;
不在遠離紅塵,而在紅塵之中不染塵。
🌿二、【人間故事篇】
有位年輕母親,為了照顧重病的孩子,辭去工作,日夜守候。
她常在深夜默默祈禱:「若我能分擔他的痛苦,我願。」
朋友安慰她:「妳這樣太苦了,該學放下。」
她輕聲回答:「我放不下,也不想放。因為愛,便是我的道。」
這句話,讓人久久不能忘。
原來「修行」不是離開愛,而是讓愛成為修行。
她沒有誦經打坐,卻以生命實踐了慈悲,
她未曾開悟,卻早已「悟於愛中」。
🪶三、【佛心映照篇】
佛說「離苦得樂」,並非避世之樂,而是心不被境轉的自在。
八正道中,「正業」「正命」「正念」皆在人間行。
所謂「行於市而不染市」,
並不是拒絕世界,而是讓覺知伴隨每一次呼吸。
修佛之人若忘了人間,便失了慈悲的根。
慈悲不在山中,而在人群的苦中。
能於塵中見心,方是正法。
☯️四、【道德陰陽篇】
道家言「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者,非不作為,而是不執著於作為的果。
現代修道人,若能在繁華裡守靜,在喧囂裡守真,
則雖身在塵世,心自清明。
陰陽不爭,剛柔互用,
懂得退一步,是氣順; 懂得不急於證,是德成。
道在人間之妙,就在於——順而不隨、靜而不退。
📜五、【儒家中庸篇】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修道非遠,始於家門。 家庭的和,是心的和; 工作的誠,是德的誠。
若人能在家庭裡盡孝,在人群中盡誠,
即是行聖人之道。
中庸之學,並非平淡無奇,
而是「不偏不倚、圓融通達」的修養。 ——
那是一種在人間行聖道的智慧。
🔶六、【修行啟悟篇】
🌸 修行不必遠求,生活即道場。
🌸 家事,是磨心之事;人事,是練性之事。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即是禪的四句真法。
🌸 觀一切境,不取不捨,即是中道行。
🌸 行於塵而不迷塵,才是真正的解脫。
🌙七、【結語與省思】
若聖法遠離人間,世人難以契入;
若凡心不學聖道,心終無所歸。
讓法在人間,讓道在心間。
這不只是融合三家,而是回歸人之本心。
佛說「一切法皆為度心」,
老子言「復歸於樸」,
孔子教「誠者,天之道也」。
三者異言同心——皆指向一件事:
心若純淨,世間即道場。
📚八、【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八號
核心概念:入世修行・法在人間・三教合一・返本還源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