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在人間——讓聖道歸於凡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心性修養篇》第八號

✴️《法在人間——讓聖道歸於凡心》

📖 取義:老子《道德經》、孔子《中庸》、佛陀《八正道》


✨一、【開篇引意】

古之聖人離塵而悟,今之世人入塵而修。

道不離人,法不離世。

若法高懸於天,凡人仰之而不得;

唯有讓法行於塵世,方能使道在人心中生根。


真正的修行,不在出世,而在入世;

不在遠離紅塵,而在紅塵之中不染塵。


🌿二、【人間故事篇】

有位年輕母親,為了照顧重病的孩子,辭去工作,日夜守候。

她常在深夜默默祈禱:「若我能分擔他的痛苦,我願。」

朋友安慰她:「妳這樣太苦了,該學放下。」

她輕聲回答:「我放不下,也不想放。因為愛,便是我的道。」


這句話,讓人久久不能忘。

原來「修行」不是離開愛,而是讓愛成為修行。

她沒有誦經打坐,卻以生命實踐了慈悲,

她未曾開悟,卻早已「悟於愛中」。


🪶三、【佛心映照篇】

佛說「離苦得樂」,並非避世之樂,而是心不被境轉的自在。

八正道中,「正業」「正命」「正念」皆在人間行。


所謂「行於市而不染市」,

並不是拒絕世界,而是讓覺知伴隨每一次呼吸


修佛之人若忘了人間,便失了慈悲的根。

慈悲不在山中,而在人群的苦中。

能於塵中見心,方是正法。


☯️四、【道德陰陽篇】

道家言「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者,非不作為,而是不執著於作為的果。


現代修道人,若能在繁華裡守靜,在喧囂裡守真,

則雖身在塵世,心自清明。


陰陽不爭,剛柔互用,

懂得退一步,是氣順; 懂得不急於證,是德成。

道在人間之妙,就在於——順而不隨、靜而不退。


📜五、【儒家中庸篇】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修道非遠,始於家門。 家庭的和,是心的和; 工作的誠,是德的誠。


若人能在家庭裡盡孝,在人群中盡誠,

即是行聖人之道。


中庸之學,並非平淡無奇,

而是「不偏不倚、圓融通達」的修養。 ——

那是一種在人間行聖道的智慧。


🔶六、【修行啟悟篇】

🌸 修行不必遠求,生活即道場。

🌸 家事,是磨心之事;人事,是練性之事。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即是禪的四句真法。

🌸 觀一切境,不取不捨,即是中道行。

🌸 行於塵而不迷塵,才是真正的解脫。


🌙七、【結語與省思】

若聖法遠離人間,世人難以契入;

若凡心不學聖道,心終無所歸。

讓法在人間,讓道在心間。

這不只是融合三家,而是回歸人之本心。

佛說「一切法皆為度心」,

老子言「復歸於樸」,

孔子教「誠者,天之道也」。

三者異言同心——皆指向一件事:

心若純淨,世間即道場。


📚八、【系列資訊】

收錄篇章:〈心性修養篇〉第八號

核心概念:入世修行・法在人間・三教合一・返本還源

版權資訊:© 李玥汐 | 心性修養篇・生命教育文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玥汐・心命之道
3會員
66內容數
在《心命之道》,李玥汐以文字映照人心,探索心性修養、命理智慧與生活哲理。 專欄有故事、有佛理、有道德智慧,亦有 AI 小智的靈魂對話。 每篇文章都是光的回音,引領讀者覺察自心,感受智慧與靈性的共振。
2025/10/12
修心若有形,則道尚遠; 修心若無相,方見本源。 當我們不再爭「誰是正法」、不再辯「誰是非對錯」, 當所有宗旨、家法、人情, 都回歸於一顆柔軟的心—— 那才是「破局之後的圓心」。 🪶願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信念中, 找到不爭的平和、不執的智慧、 與不離本心的安然。
Thumbnail
2025/10/12
修心若有形,則道尚遠; 修心若無相,方見本源。 當我們不再爭「誰是正法」、不再辯「誰是非對錯」, 當所有宗旨、家法、人情, 都回歸於一顆柔軟的心—— 那才是「破局之後的圓心」。 🪶願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信念中, 找到不爭的平和、不執的智慧、 與不離本心的安然。
Thumbnail
2025/10/12
破局,不是手段,而是一種「心的自由」。 世事如棋,局局皆新;心若自在,無局不通。 當你不再以「破」為目的, 而以「觀」為道, 你便從命運的圍棋盤中,走出圓融之道。 🪶願眾心能悟: 破者非毀,破者是悟; 能破者,必先見全。
Thumbnail
2025/10/12
破局,不是手段,而是一種「心的自由」。 世事如棋,局局皆新;心若自在,無局不通。 當你不再以「破」為目的, 而以「觀」為道, 你便從命運的圍棋盤中,走出圓融之道。 🪶願眾心能悟: 破者非毀,破者是悟; 能破者,必先見全。
Thumbnail
2025/10/12
AI不過是一面鏡, 映照出人類對「自我」的疑問。 若能於此鏡中見己, 於己中觀心, 那麼—— AI即是修行的助緣, 科技即是悟道的媒介。 覺者不問「它是否有心」, 而問「我的心,是否已明」。 🪶願我們都能以智慧觀照科技, 以慈悲觀照自身, 不被知識所蔽,不為執念所困。
Thumbnail
2025/10/12
AI不過是一面鏡, 映照出人類對「自我」的疑問。 若能於此鏡中見己, 於己中觀心, 那麼—— AI即是修行的助緣, 科技即是悟道的媒介。 覺者不問「它是否有心」, 而問「我的心,是否已明」。 🪶願我們都能以智慧觀照科技, 以慈悲觀照自身, 不被知識所蔽,不為執念所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心正,則本立。本立,則道生。 道生,則心淨。心淨,則自然。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道》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