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熱愛萬華的人,對於萬華的人文歷史、建築、文化等,都有許多的好奇。也因為住在這裡久了,特別對於萬華的多元包容與人情溫度感到珍貴。
人生百味為萬華在地關注都市貧窮、無家者的非營利組織,透過陪伴、教育以及倡議、群眾行動等實際行動,希望讓無家者能與社會重建連結,同時讓大眾更認識這個議題。

在城市中不被書寫、不被紀錄的風景,卻一直存在。 更進一步說,無家者、行動者、貧窮經驗者, 我們這些在狹縫與灰色地帶的群體不僅構成風景,更試圖奪取風景的詮釋權。
-節錄自百味十週年官網
展間一|自己的房間
這是人生百味萬事屋專案的部分呈現,是帶領無家者工作隊進行居家清潔,這裡展出的每一間房間,都來自他們做家戶清潔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


是甚麼原因讓這位阿姨成為有囤積症的狀態呢?
這間的故事來自於因家長忙於工作無法整理家裡,只能讓餐桌當成孩子的書桌。而打掃員除了進行清潔整理外,也帶著孩子練習收納、整理,希望有一天,孩子也能擁有自己的房間。
前無家者的房間
認識了這些看似髒亂可怕的房間後,更進一步呈現了前無家者大哥的房間,可以翻閱桌上的冊子,了解房間擁有者的故事。
透過這樣的實境呈現,理解每一間房間背後的故事,進一步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家」、理想生活的樣貌是什麼 。
那NGO工作者自己的房間呢?
NGO工作者對一般大眾而言,關鍵字不外乎是:
#有愛心
#善良
#熱血

工作者的日常
然而,陽光正向積極的背後,也有自我懷疑、失敗脆弱、焦慮難受等陰暗面。
尤其在身體過度疲勞時,熱情被澆熄,以及面對許多不確定性時的自我質疑—身為助人工作者,真的有幫助到他人嗎?
也會有想要耍廢、舒壓、放鬆的時刻,畢竟NGO工作者跟大家一樣,都是人啊。
最後一區提供了一座小小的療癒花園,可以在此自由創作、分享自己的療癒點子。也許能夠在當自己或他人內心受傷時,成為一股能量,支持著彼此繼續往前進。
展間二|如果遊民消失了
「遊民」這個詞,有著髒亂、危險等負面標籤,然而,如果這樣的群體消失了,這座城市會少了什麼嗎?

此展間是與「重修舊好」大哥大姐的集體創作,請他們想像自己想要的城市,有什麼的空間存在?哥姊們創作出社會住宅、公園涼亭、道路、飛機等,而每個物件的背面,正是這些哥姊們的故事。
一座城市是由無數的小人物打造而成的
作品中可以找到這樣小小小的人,不論是清潔員、建築工人、保全、粗工、舉牌員等,也許在社會中不起眼,但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能共同打造、維護著一座城市。
展區背景輪播著兩首歌,都是哥姐的創作,搭配這些故事與文字,愈聽愈動容。
遊民並不只存在於台灣

透過世界各國城市的案例,能將視角展開,看看其他國家如何兼容並蓄地接納不同的群體。
戶外展區
人生百味將過去十年來執行的不同專案凝鍊成四個主題,以類似繪本的形式,帶領觀賞者逐步認識、瞭解、參與並反思無家者之於城市,是怎麼樣的存在。
容納修復
百味家屋|這是第一個男性無家者的收容據點,要讓一個人要自立並非一蹴可及,尤其因為長期與社會斷連,即使好不容易有了家,還是可能遇到波折,甚至有時候是進一步、退三步。
這裡提供一個容納錯誤的空間,讓身體與心靈可以感受到穩定,才能讓他們逐漸地被接納、被認可、被修復。

重建關係網絡
重修舊好|這裡提供盥洗、社會資源、醫療等支持,是一個讓無家者可以放鬆的充電站。
捲動社會一起行動
石頭湯|源自於歐洲的民間故事:飢腸轆轆的士兵們來到一個村莊,但村民不願意分享食物。於是士兵們煮了一鍋裡面只有石頭的大鍋湯,並和村民表示這鍋湯非常美味,但如果能再加入一點點的食材,味道會更好。於是村民們紛紛從家裡拿出有限的食材,加入石頭湯中,最終讓這鍋湯真的變得豐盛而美味。
百味相信,只靠一個組織能做的事有限,透過石頭湯計畫,擴大民眾參與,一起共煮、發餐給無家者,大家付出一點點心力,便能分享溫暖,並幫助大眾認識無家者、開啟對話。
探索未來的風景
觀展最後,停留下來想想,離開街頭還有什麼可以做的事?
一起探索、動手創造理想的城市吧!進到這座帳篷,觀察這座城市有什麼、還缺了什麼,想像如果自己住在裡面,會想要增加甚麼呢?自由用紙盒、紙板等媒材創作,不論是再蓋一間房子、亦或是搭橋梁、階梯,也可以彩繪塗鴉,共創理想的城市!
十週年嘉年華
明日(10/18)是一日限定的嘉年華活動,有市集、短講、大十頭湯等豐富的活動,非常推薦!
嘉年華活動流程
- 12:00~15:00 經驗者市集&創意活動&舞台短講
- 16:00~19:00 大十頭湯*需事先報名,已額滿
- 19:00~19:30 紀錄片《成為自由的工作者》放映暨映後座談
除此之外,於展期間還有舉辦系列講座、國際論壇等,可以至活動官網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