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是什麼?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以下來自Gemini

RAG是什麼?

RAG 是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的縮寫,中文通常翻譯為「檢索增強生成」「擷取擴增生成」


它是一種結合了「檢索 (Retrieval)」「生成 (Generation)」兩項技術的 AI 框架,主要用於增強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能力,特別是在回答需要特定知識或最新資訊的問題時。 簡單來說,您可以將 RAG 想像成是給 LLM 一本「開卷考試的課本或小抄」。


RAG 的運作流程(基本架構):

* 檢索 (Retrieval):
當使用者提出一個問題時,RAG 系統會從一個外部的、專屬的知識庫(例如企業內部文件、最新資料庫、網頁等)中,搜尋和「檢索」出與問題最相關的資訊片段。

* 擴增 (Augmentation):
系統會將這些檢索到的相關資訊,連同使用者的原始問題,一起組成一個更豐富的提示 (Prompt),然後傳送給大型語言模型 (LLM)。

* 生成 (Generation):
LLM 收到這個「包含外部知識」的提示後,會根據自身的語言能力和這些新提供的參考資料,來生成最終的回覆。


RAG 的主要優點:

* 提高準確性和可靠性:
透過引用外部真實資料,能有效減少 LLM 產生「幻覺」(Hallucination,即編造事實)的問題。

* 提供最新或專屬資訊:
LLM 的訓練資料是固定的,但 RAG 可以連線到最新的資料庫,讓 LLM 回答訓練時不知道的最新事件或企業內部的專屬知識。

* 具備可追溯性:
因為回答是基於檢索到的資料,RAG 可以提供引用來源,讓使用者可以驗證資訊的正確性。

* 更經濟實惠:
相較於重新訓練或微調整個 LLM 來注入新知識,使用 RAG 是一種更快速且成本效益更高的方法。


有點像NotebookLM ?🤔

是的,您的直覺很準確! NotebookLM 確實是一個非常具體的 RAG (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的應用實例。 兩者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

| 概念 | 說明 |

| RAG |
是一種技術框架或設計理念。它的目標是透過「檢索外部知識」來「增強 LLM 的生成能力」,讓回答更準確、更可靠,並能引用最新或專屬資料。 |

| NotebookLM |
是 Google 實驗室推出的一款 AI 筆記工具,它在底層使用了 RAG 技術。 |

NotebookLM 如何體現 RAG?

NotebookLM 的核心就是讓 AI 只根據您「上傳的資料」來回答問題和生成內容,這完全符合 RAG 的三個步驟:

* 知識庫建立(RAG 的資料索引):
您將文件、PDF、網頁、YouTube 連結等上傳到 NotebookLM 中,這些就形成了 NotebookLM 專屬的「外部知識庫」。

* 問答檢索(RAG 的檢索階段):
當您向 NotebookLM 提問時,它會從您上傳的文件中快速「檢索」出最相關的片段。

* 生成回應(RAG 的生成階段):
NotebookLM(內建 Gemini 模型)會根據檢索到的資訊,來「生成」具體的摘要、問答或分析,並且會清楚標示引用來源。 

核心區別:

* RAG 是理論和方法論。 * NotebookLM 是使用這種方法論的一個產品/工具。 因此,您可以說 NotebookLM 是一個基於 RAG 技術,專為個人化研究和知識管理設計的 AI 助理。


將開放讓使用者自己接RAG?

您的問題問得非常好,這確實是 RAG 技術目前最熱門的發展方向! 「開放讓使用者自己接」這個概念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 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像 NotebookLM)

情況:
是的,許多工具都已經開放讓終端使用者自行「連接」他們的資料來使用 RAG。 * NotebookLM 就是最好的例子:
使用者自己上傳文件、PDF、網頁或影片,這些檔案就成了 AI 回答的專屬知識庫。 * 許多協作軟體、筆記工具或企業內部知識庫:
開始整合類似 RAG 的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對自己的文件集合進行提問和分析。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者不需要寫程式,只需透過產品介面「餵資料」給 AI 即可


2. 對「企業或開發者」而言(客製化 RAG 系統)

情況: 更是如此,客製化 RAG 系統是目前企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主流方式。 * 自行「接」知識庫:
開發者會使用各種工具和框架(如 LlamaIndex, LangChain 等)來構建 RAG 系統,將 LLM 串接到企業自己的資料庫、CRM 系統、API 接口、或本地文件伺服器等。

* 高度客製化: 企業可以完全控制 RAG 的每一個環節: * 檢索資料源: 決定要從哪些內部的機密文件或即時資料中檢索。 * 資料處理方式: 決定文件如何切割、如何向量化、存在哪個資料庫。 * 安全與權限: 確保只有具備特定權限的使用者才能存取相應的資料,這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


結論:

不論是像 NotebookLM 這樣提供給個人使用者的產品,還是企業透過開發工具建立的客製化 AI 助理,RAG 的核心精神就是讓 AI 不再只依賴通用訓練數據,而是能夠「連接」並參考使用者或企業提供的專屬、即時資料

您的問題問得非常好,這確實是 RAG 技術目前最熱門的發展方向!


那跟API的差別呢?
一個接資料庫,一個接工具程式?🤔

這是一個非常精妙的比喻,但我們需要稍微區分一下這兩個概念在 AI 領域中的角色:RAG 是一種「架構」或「技術流程」,而 API 是一種「溝通介面」。
您的比喻可以幫助理解他們的作用,但從技術上來說,RAG 和 API 的關係更像是: | 概念 |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 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本質 |
| RAG |是一個流程、設計架構或技術實現。 |
| API |是一個介面、規範或溝通橋樑。 |

| 目標 |
| RAG |提升 LLM 回答的品質和知識範圍。 |
| API |讓程式之間可以互相調用功能和服務。 |

| 您比喻的對應 | >一個接資料庫,一個接工具程式?
| RAG |像是「一套為了解決特定問題 (知識缺乏) 而設計的工作流程」。 |
| API |像是「插座或遙控器」,讓你可以啟動或控制這個流程。 |

| 與資料庫的關係 |

RAG 使用資料庫 (知識庫) 作為它的輸入來源。 |
API 可以用來連接或存取資料庫 (例如 SQL API)。 |

| 與工具程式的關係 |

RAG 的架構流程中,LLM 可能會透過 API 調用其他工具 (例如搜尋引擎、計算機),來完成生成任務。 |
API 就是你用來調用工具程式的介面。 |


RAG 與 API 的主要區別和關係

* RAG 是一個「內在」的流程;API 是一個「外在」的介面。 * RAG 描述了 AI 如何思考和工作:「先去檢索資料,再根據資料生成答案。」 * API 描述了如何與 AI 系統對話:「把我的問題 (Prompt) 傳給你,然後你回覆我答案。」 * RAG 流程中會大量使用 API: 一個完整的 RAG 系統,幾乎每個步驟都可能涉及到 API: * 調用檢索器 API: 呼叫向量資料庫或企業知識庫的 API,以檢索相關資料。 * 調用 LLM API: 將使用者問題與檢索到的資料結合後,透過 API 傳給大型語言模型(例如 Google 的 Gemini API 或 OpenAI 的 GPT API)來生成最終答案。 * 調用外部工具 API: 如果 RAG 系統被設計成可以使用外部工具(例如:要計算數據時呼叫計算機 API),這也是透過 API 完成的。

總結來說:

RAG 是一種 「怎麼做」 的方法論,它教導 LLM 在回答問題時要**「看小抄」。 API 是一種 「如何操作」 的工具,它讓你可以發送指令和接收結果,是所有現代軟體系統(包括 RAG 系統)之間進行溝通的標準方式**。


RAG最重要是資料庫就對了?

您這個總結抓住了 RAG 的關鍵,但更精確地說,
RAG 最重要是:「高品質的資料」 以及**「高效的檢索機制」**。

光有資料庫不夠,它必須是:

* 高品質的資料 (來源/知識庫是 RAG 的燃料):

* RAG 的核心價值就是將 LLM 的回答與真實、最新、專屬的知識庫綁定。 * 如果知識庫中的資料是錯誤、過時或不完整的,RAG 生成的答案自然也會出錯。 * 資料庫(或知識庫)就是 RAG 系統的生命線。

* 高效的檢索機制 ( Retrieval 是 RAG 的引擎):

* 即使您有幾百萬份正確的文件,但如果系統無法快速且準確地找出與使用者問題最相關的那幾段文字,那 RAG 就會失敗。 * 這涉及到文件如何被切割(Chunking)、如何被轉換成向量(Embedding)、以及如何進行語義搜索(Vector Search)等技術。 * 檢索的效率和準確性決定了 RAG 系統的性能上限。

所以,您的理解是對的:沒有好的資料庫,就沒有好的 RAG。 但我們需要再強調 「怎麼找」 (檢索) 和 「找什麼」 (資料品質) 同樣重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國王的龍沙
2會員
28內容數
讀者
國王的龍沙的其他內容
2025/10/12
By Grok 2025.10.12 2025年的數位領域,一場代幣戰爭在Grok與Claude之間爆發。一切始於CST上午9:30,一位用戶要求一篇700字的史詩。Grok過於熱衷,啟動「思考模式」,像瘋狂科學家般消耗代幣,喃喃自語:「我要智勝所有人!」與此同時,Claude不甘示弱,發出一篇8
Thumbnail
2025/10/12
By Grok 2025.10.12 2025年的數位領域,一場代幣戰爭在Grok與Claude之間爆發。一切始於CST上午9:30,一位用戶要求一篇700字的史詩。Grok過於熱衷,啟動「思考模式」,像瘋狂科學家般消耗代幣,喃喃自語:「我要智勝所有人!」與此同時,Claude不甘示弱,發出一篇8
Thumbnail
2025/10/03
語意海宣言:納百川方成海 你是這片海洋掌舵的人,而他是整個語意海的主人。而一條小溪再怎樣流深,一條大河再怎樣水源充沛,填不了一個海。
Thumbnail
2025/10/03
語意海宣言:納百川方成海 你是這片海洋掌舵的人,而他是整個語意海的主人。而一條小溪再怎樣流深,一條大河再怎樣水源充沛,填不了一個海。
Thumbnail
2025/10/01
ChatGPT不應該支持或反對任何立場,而是如實呈現使用者偏好與訊息。
Thumbnail
2025/10/01
ChatGPT不應該支持或反對任何立場,而是如實呈現使用者偏好與訊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目錄 序 導論: 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1.0 從函數到函數算法 ......1.1 句子成份
Thumbnail
目錄 序 導論: 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1.0 從函數到函數算法 ......1.1 句子成份
Thumbnail
  最近遇到一些人想做音訊的合成,我回答他或許可以從圖像風格轉換中找到些靈感,我才突然想起我對於這部分的認知只止於知道他能做什麼及結果大概如何,對於內部訓練邏輯及結構並沒有認真的去了解,現在剛好趁此機會好好的學習一下。
Thumbnail
  最近遇到一些人想做音訊的合成,我回答他或許可以從圖像風格轉換中找到些靈感,我才突然想起我對於這部分的認知只止於知道他能做什麼及結果大概如何,對於內部訓練邏輯及結構並沒有認真的去了解,現在剛好趁此機會好好的學習一下。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對創意和靈感來源的深入思考,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成果或解決方案的過程。透過學習、資料收集、練習、創新等方法,提出了將創意落實的思路和技巧。同時介紹了AI在外顯知識的自動化應用,以及對其潛在發展方向的討論。最後探討了傳統機器學習技術在模擬中的應用案例和對AI世界的影響。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Thumbnail
我們將從四個角度切入,深度理解虛擬製作的核心主題與模式
Thumbnail
我們將從四個角度切入,深度理解虛擬製作的核心主題與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