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八月底時,收到一封格友來信,推薦我去看修澤蘭建築師的特展。而因此位格友身分特別,與修建築師關係密切,著實令我當下緊張到當晚就先在線上爬文、看影片,想先對修建築師有更多的基礎瞭解。後續發現也有書籍專門介紹她的生平及作品,趕忙又下單購入。
想著趁九月閱讀,十月看展。但沒想到這本書讀起來很硬,也大概是我對社會、歷史類書籍接觸較少,因此閱讀的緩慢。還好在查詢修建築師資料的時候,發現修建築師其實與我的奶奶年齡僅差六歲,且都是從湖南來到台灣。這讓對歷史不擅長的我,也大概地與現實連結起模糊的概念。

看到修建築師身著旗袍的樣子,想起奶奶也有類似的照片。
那些長輩們在我小時候曾經提起,現已模糊的故事,成了我這次看展的時代背景線索。
展期至11/2,想著書已看了三分之二的我,便趕緊在10月中安排了時間到現場。

展場-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
走進展廳,看到生平介紹的當下,不禁慶幸還好自己先讀了書,想起為什麼選在鐵道部園區做建築展可能的原因,我想是因為修建築師曾在鐵路局任職的緣故。但現場卻沒有太多關於這部分的詳細介紹,覺得可惜。這樣走進去參觀的一般民眾或許會對建築展為何擺在鐵道部園區感到有些疑惑或感到連結性不夠強吧?!
「(板橋火車站舊址)這個案例修建築師自己也經常提及,主要提到的觀點,是關於該建築的車站設計理念-有別於過去的火車站,強調服務與體貼乘客,例如降低買票窗口的高度,將原封閉的售票口加大,改採開放的方式,提供新穎設備與好的托運環境,大廳寬敞明亮,讓人感覺舒適。」
「修建築師設計這個火車站時,大約25歲左右。」
_《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_p92

敘述修建築師與鐵路的連結,僅只有圖面中間一小段落。
展場有點小,僅兩個展廳,看起來好像就一堆文字加上幾張照片,建築模型也只有兩個。但後來才發現精彩的是竟有許多的建築圖!並在展廳還有播放紀錄片呢!

修建築師的作品遍及台灣各地,類型也各異。而且......搞不好你還常常經過而不自知!
我就發現小時候還住在建國北路眷村時,經常經過的中山女高校門竟然是修建築師的作品!
而雖然修建築師所做過的作品在上方圖中可見多達52件,但這次展出第一個展廳裡則以學校的作品為主。原本在看書時,我覺得關於這樣的時代背景還有建築師本人所努力花費的心力需要很嚴謹看待!但一到現場,我就立刻被作品的活潑性融化了~
暫時先撇去那些時代和性別的壓力,若只看作品時心情總覺得好雀躍啊!
快看看那些在校園裡像音符一樣躍動的彩色圓形符號,還有高聳的造型結構柱、讓建築表情更加立體的不同層次立面、使上下樓能見到不同面向風景的旋轉圓梯,比起現在總是方方正正的建築體,是不是很像各種實驗性的創作?但其實又蘊含著豐富底蘊、結合中西的美感與精密計算的結構!
修建築師曾經提及,她一直記得在中央大學學建築時,老師說,建築就是一個藝術品,因此,要不斷創新,讓每個建築作品都像是一件藝術品一般。_《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p153
而我在現場圖冊裡看到的圍欄上符號,當下還自作聰明地以為跟展場的裝飾相呼應,回到家一翻書才發現....那是蘭陽女中的綠樓!
只能拍拍自己的小心臟,符號的一貫性代表了建築師的特色,應該不是我不聰明...吧......
而擺在展場正中央的景美女中圖書館白模,在撇去顏色與材質等的外裝飾後,大家是否更能注意到那像蓮花般的型態,與欄杆上好似蝴蝶般的符號?細看的話還會發現圖二及圖三中的立柱像是荷葉,在莖的上方展開圓圓的葉片~
李清志專欄>不只是明星高中,景美女中是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的最美校園設計
另外行政大樓及校門也出現了不同的弧形結構,這裡的立柱又與剛剛看到的圖書館不同。想到此,主辦單位不一一做建築模型雖然覺得可惜,但好像又可以諒解了(笑)?!這麼多弧形結構又尺寸各異,要每個都做出來可能曠日廢時吧.....只能稱讚修建築師真的是一位充滿各種奇思妙想的人呢!
在第一區展廳的最後,有播放修建築師的紀錄片。我坐在那裏看了一會,藉由各界人士和在那裏實際讀書和任職的人們,實際與建築物互動及感受的訪談紀錄。那樣的感受超過了僅是由文字及照片的紀錄,讓人更深刻的感覺到建築成為了他們的日常。甚至我坐在那裏時便想著,其實當學校想要加強孩子們的美學教育時,那麼似乎應該也該向他們介紹身在其中的學校。
介紹建設學校的建築師的想法和努力,介紹從平地蓋起樓房的工程人員,告訴他們學校的歷史文化....這些就在身邊的美麗,比起在遙遠國度的歷史人物與作品要來的更能讓國家未來棟樑們有機會讓好像與自己無關的人事物,轉換成原來台灣就是個人才濟濟的美麗之島啊!
其中,令人開心的是,影片中也有修澤蘭建築師與其夫婿傅積寬的訪談。因為修澤蘭建築師已於2016年2月27日逝世,能留下本人對於建築、藝術,及其人生歷程的親口敘述著實令人感到珍貴。
因為前幾年婉柔導演也為我的父親拍攝下了紀錄片《擬音》。所以理解一部紀錄片不僅是將爸爸做過的事介紹給大眾,更也是為我們身為兒女的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禮物的那種感受。

在第二展廳還可以看到修建築師夫妻倆的甜蜜書信紀錄和其重要代表作品。不過以Sylvia每回寫展想用「白話文」讓大家更加親近展覽(其實是廢話文學?),結果卻寫上個上千字的毛病,第二展廳就留待下集再談啦~等不及的人就快快衝去看展喔!
但須提醒...我只留了兩小時看展,卻忘了鐵道園區本身也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展品,其建築本身也非常美麗!建議要去看展的人多預留一些時間呢!
補充資料
維基百科:
修澤蘭(1925年8月15日—2016年2月27日),中華民國建築師,湖南沅陵人,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就讀遷至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曾榮獲「十大女傑出青年」、第五屆傑出建築師獎,2016年獲教育部頒建築貢獻獎。1949年因鐵路局招考人才的機緣抵達台灣,在聯勤總部工程處擔任副工程師。1965年擔任陽明山中山樓修建設計師,並因而獲得台灣建築成就獎,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譽。1967年4月30日榮獲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同屆獲獎的還有林慶豐、王大閎、陳其寬、陳仁和、沈祖海、楊卓成)
《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這是我目前先入手的一本書。於2019年出版。書中不僅僅是介紹作品,而是連時代背景與當時可能遇到的困境、修建築師所做的努力和創新皆有所紀錄,在時局的壓力下及對女性觀點的狹隘視角中,修建築師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雖說對我來講是比較難以快速消化的內容,但能夠從大局觀回看修建築師所處的環境及瞭解她如何思考作品的脈絡,其實我是很開心的。雖然看得慢,但值得一看。
從修澤蘭建築師 看臺灣戰後現代主義的建築發展軌跡
《島嶼煉石記:修澤蘭.建築山河》

我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還有另一本介紹修建築師的書籍,且還是介紹女建築師的系列書籍,系列中修建築師的這本封面我尤其喜歡。有興趣的格友也可參考閱讀。是2025年新出版的系列書籍。
《島嶼煉石記》系列:《修澤蘭.建築山河》、《王秀蓮.建築寰宇》、與《王秋華.建築日月》
關於《島嶼煉石記》
ep04_修澤蘭建築論壇 : 「中山女高的修澤蘭校園建築課」
(另可選擇進入播放清單,共17部影片)

















